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浙江舟山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浙江舟山万人大撤离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浙江舟山万人大撤离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导语:郑成功是绝对不愿迎接永历皇帝到台湾的。
郑成功出身于郑氏海盗集团,他始终以维护郑氏集团的利益为第一要务。
在其父郑芝龙投降清廷以后,郑成功一直摇摆于南明和清廷之间,力图为以自己为首的郑氏集团谋求利益最大化。
只是因为当时天下像李定国、张煌言之类坚决抗清的英雄人物太多,清廷根本没有把私欲熏心、想与清方议和的郑成功放在眼里。
在郑成功与清廷的议和过程中,清廷一口拒绝了郑成功提出的议和条件,并且勒令郑成功无条件投降。清廷的藐视,使郑成功大为失望;为了反抗清军的进攻,郑成功只好打起了南明的旗号,虚情假意地加入到南明抗清的行列中。但是,郑成功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一切以维护郑氏集团的利益为主,必须保证自己在东南地区割据自雄,独断专行。
郑成功的这一目的极为确定。无论明、清,谁答应让他割据自治,他就投靠谁的一方。郑成功在给汉奸父亲郑芝龙劝他投降的回信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
清廷没有满足郑成功的欲望,所以,郑成功打出了南明的旗帜。
郑成功原本属于南明隆武政权,但是,由于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把持隆武政权的大权,使得隆武帝空有大志,却无法施展。
郑芝龙在隆武政权中威福自操,祸国殃民。清兵一到,郑芝龙立马降清。而郑成功为人狐疑,不相信清廷,因此,他没有跟着郑芝龙一起去投降清军。
隆武帝遇难之后,清廷不把郑成功当成一回事儿,郑成功只得遥奉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心中所想的,其实还是要独霸东南,横行海上。
郑成功一心想割据一方,对进入他的势力范围的任何武装,不论明清,都极力排斥。就像鲁王监国政权的张名振、张煌言兵败舟山之后,前来厦门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不但像收编他们的队伍,而且还曾一度妄图加害张名振和张煌言。
而堂堂的监国鲁王,也只不过是客居在厦门,一直到永历皇帝被杀死之后,郑成功也绝无拥立鲁王、继续抗清的意愿。
1653年到1654年,南明著名将领李定国两次率军进攻广东。李定国深明大义,给郑成功写了情真意切的信(就是今天我们读后,也甚为感动),邀约郑成功共同出兵,东西合攻,消灭广东清军,进而收复整个江南。
遗憾的是:郑成功次次都虚与委蛇,就是不愿出兵帮助李定国实现恢复广东的战略。
根据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所言:
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
因为郑成功两次爽约,导致李定国在广东肇庆、新会两次兵败,最终错失了良机,从此,李定国再也没有进攻过广东。
试想一下,就连李定国这样高瞻远瞩的会师广东的战略计划,郑成功都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使李定国兵败,以保证自己独霸东南沿海的局面。就这样一个不顾大局、自私自利的人,他怎么可能把永历皇帝接到台湾,凭空给自己头上戴个紧箍咒,更可怕是,一旦永历皇帝到了台湾,那岂不是把所有清军主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了嘛!
结语:精明自私的郑成功,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绝不会傻到作出把永历皇帝接到台湾去的!
郑成功缘何不护送永历帝退守台湾?非不愿为而实不可为!原因有三:
一、郑成功非拥立永历帝的部属。
郑成功一开始效忠的南明皇帝非永历帝而是隆武帝。隆武帝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见南京宏光政权崩溃后拥立登基的。虽然后续清朝大军压境,郑芝龙不顾其子郑成功苦谏而降清导致隆武政权的覆灭,但显然可以从中看出,郑成功效力的对象是隆武帝。
对于郑成功效忠对象的另一佐证便是曾宣布监国的鲁王子嗣。郑成功虽优待但却未拥立,可见隆武帝在郑成功心中的地位。虽然后续出于共同对抗清朝的目的,承认了永历政权,但派系隔阂已然形成。这就导致了双方未能形成协同作战而失败!
二、地域相隔,导致郑成功无法出兵接应永历帝
郑成功退保东南,永历帝固守西南,双方中间相隔千里,其中省份诸如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均已被清军占领,如若出兵必定艰辛万分!
更何况郑成功军强在海军若在陆军。这一点可自郑成功攻南京失败可见一斑。因此若要通过陆战战胜清军并接应到永历帝,与郑成功而言几无可能!
三、“权臣”思想注定了郑成功不可能接应拥立众望所归的永历帝!
郑成功与其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大义,即认为中国应由汉家儿郎掌权(或者说朱家人做皇帝)。但他又与其父亲有一定类似,那就是“权臣”思想。
退保东南的均是郑家嫡系,是经过郑芝龙与郑成功两代苦心经营的成果。如若永历帝至,则郑成功必须得让出权利与皇帝、诸臣分权,显然这一点郑成功是不愿意的。这一点可以从张煌言配合郑军作战却始终得不到郑成功支援可以验证。为何?因为张煌言是鲁王一系非隆武帝一系!
- 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郑成功显然没有动力及能力去支援永历帝并迎接其退保台湾。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的早逝。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故,其部属直接拥立其子继位,而非还权于在台湾避难的朱明宗室,这背后的原因显然是郑家一系军阀思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郑成功是隆武皇帝的部下,而不是永历皇帝。
隆武皇帝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正儿八经的龙子龙孙。
朱聿键坚决的反清派,崇祯皇帝自杀后,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
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
第二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弘光朝覆灭。
朱由崧被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这种情况下,朱聿键躲避战乱逃到浙江。当时天下不可一日无君,随后朱聿键被推举为隆武皇帝,在福建建立了流亡政权。
而隆武皇帝主要的军事力量,就是郑成功老爸郑芝龙。
郑家也是为隆武皇帝效忠的。
后郑芝龙投靠满清,郑成功同父亲决裂。只是隆武帝被清军追杀,最后协同皇后自杀而死。
郑成功当时也没什么实力,好不容易在厦门收拢了数千兵马,仍然拥戴隆武皇帝,而不是广东的永历皇帝。1646年隆武皇帝死时,永历皇帝也逃往广西,距离福建很远,同郑成功不再有直接的联系。
此时,郑成功想要帮助永历帝,也是做不到的。
其实,郑成功在那几年根本自身难保,直到3年后的1649年菜有些实力,可以根据福建一角而已。
第二,地理上无法办到。
稍微有智商的人,都应该知道永历帝是在云南,郑成功是在台湾。
古代没有飞机,云南到台湾相隔多省,都是满清控制,更别说还要乘坐大船渡过大洋。
永历帝如果冒险去台湾,绝对在半路上被擒获。
退一步说,就算永历皇帝顺利到达海边,坐船到台湾在古代也是相当危险的,很容易死于海中。
到此,大家对浙江舟山万人大撤离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浙江舟山万人大撤离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最新发布
-
2021北京地铁8号线何时通车「北京地铁年底开通新线」
2024-12-16 -
日本长崎发生过什么大地震吗「日本连发30次地震是真的吗」
2024-12-15 -
战争中禁用的武器有哪些呢「加沙儿童无麻醉截肢多少钱」
2024-12-15 -
两个人一天的生活费,怎么都要50元「给女儿的生活费」
2024-12-14 -
保姆纵火案楼上邻居怎么办「半夜放火骚扰邻居违法吗」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