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天末怀李白》「高考考71分」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高考701分反问自己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高考701分反问自己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怎样欣赏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天末怀李白》
感谢邀请!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网上的解释有许多疏漏之处。
杜公为诗,不用废字,下不虚语,哪怕是一个寻常的字词,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小可结了一下资料,试解如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即秋风。那么为何不用秋风,西风,而偏用凉风?是因为凉风有“思念远方的君子”之意,比如《归风送远操》“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比如曹植《离友诗》“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而且从南北朝诗人来看,起初的凉风,不仅有“怀君”还有“远行”之意,而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遇赦到了江夏。
天末,天之尽处。诗中多用,倾向于“游而不归”之意,典故出于陆机《拟行行重行行》“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重要的是,这个天末暗含“洞庭湖”的意象,因为谢庄曾经写过一篇《月赋》,中有“云敛天末,洞庭始波”之句,而李白当时正好在洞庭湖。
因此,这一句是思念李白,表面的上翻译是天边起了秋风,实际上却是说洞在洞庭湖边的李白现在不知如何?
君子,照应前一句的“凉风”,因为君子和凉风出自同一典故,详见上面文字。在此处指李白。
意,想法,心情,心境。比如屈原《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比如辛弃疾《水调歌头》“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即书信,消息。多与秋天相关,与全诗季节相附。比如《周书》上说“白露之日,鸿雁来”,比如石崇《思归引》“秋风厉兮鸿雁征”
但还是有另一重含义。因为《诗经》里就有一首《鸿雁》,里面有“之子于征,劬劳于野”主角是被流放的受害者,所以很难不向此处去想。
江湖,指四方各地,多用来形容奔走于各处,暗指作者的挂念。比如《史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比如曹植《杂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从其后面的“秋水”二字来看,这个江湖的典故应当是《庄子》,比如“游之坛陆,浮之江湖,”此处是指李白四处轻游的生活状态。以表达担忧之意。
秋水,原指秋天的江湖湖水,与“江湖”同出于《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有猛烈,许多之意。这一句含义就比较广了。也可以指李白的气质以及名气,好为下一联做铺垫。也可以表达世情复杂繁多,充满担忧之意。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此联为千古名句。
文章,文采,才华。
憎,恨之意;命,命运,机遇之意;达,发达,通达之意。
憎命达,即诗能苦人,诗能穷人。
魑魅,在山野间吃人害人的精怪。人不能让他们所碰到。比如《左传》“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在《杜诗详注》中,也借用了《招魂》中的“甘人”(吃人)来做为比喻。小可极为认同这个解释,因为正好与尾联相照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冤魂,冤死之人的魂魄。指屈原无疑,而且屈原是因为“魑魅喜人过”才蒙冤的,而这个“魑魅”就是《招魂》中的“甘人”,所以这个“魂”有招魂之意,所招之魂即为屈原之魂,主要含义就是说李白受了冤屈。即,这一句完美承接了上一联,过渡之间,浑若天成。
投诗,不是把诗投到某处,而是合诗,指(冤魂之语)和诗的节奏相吻合。典故源于屈原《大招》“二八接舞,投诗赋只。”当然,这个投字,如果要解释为投放,投入,寄给也可以,虽然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主体不同。如果是投放,主体是杜甫,如果是合节奏,主体是李白。
这就是差别!不可不知。
汩罗,屈原自沉之处。典故出自《水经注》“(汩罗)屈原怀沙,自沉于此”
这首诗写得很神,尽管我不是内行,却也能看出一些小门道。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凉风与君子各为一句,互成一联。而“秋”这个意象从首联交叉贯穿到颌联,却毫无重复之意。
颈联为转,转得也是如此神妙。一个“魑魅”便自然过渡到冤魂,而且还暗藏了屈原的作品。
实际上,李白和屈原在后两联已经不分彼此了,都是饱受冤屈。而且尾联“应共”二字的主体不清,更让全诗有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处处可以看到,凉风是思念,江湖是久行不归,鸿雁是秋天萧杀,秋水是人世复杂。
杜公之诗,愈品愈妙!
读了杜甫诗,其它诗再读,必是索然无味!
到此,大家对高考701分反问自己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高考701分反问自己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最新发布
-
波音737-8是一款怎样的飞机「3d还原客机坠毁事件真相」
2024-12-28 -
扫黑风暴一共几个故事「派出所长被杀」
2024-12-28 -
除了美国大片,像日韩剧你能看得懂吗「创作吧唧1年半赚5万是真的吗」
2024-12-28 -
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反腐败举措更为有力「」
2024-12-28 -
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八个儿子下场如何「毒杀妻子」
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