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质疑,一等奖撤销。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列车脱线属于什么事故」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质疑,一等奖撤销。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列车脱线属于什么事故」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质疑,一等奖撤销。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

近日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新闻上了热搜,人们普遍质疑一个连“基因”概念都不清楚的孩子是如何能写出如此连硕博都难以写出的高水平论文?而最终的调查结果则是该生的论文乃是其身为科研工作者的父母“代笔”的成果。最终奖项被撤,孩子的家长也出来道歉。

然而这个新闻的热度并没有下降,除了批判孩子家长造假之外,很多人也在讨论青少年应不应该搞科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倡青少年搞科研,但并不能完全扼杀青少年搞科研的兴趣。

为什么说不提倡搞科研?因为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此时的他们尚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科研工作对他们而言毫无疑问是一道“超纲题”。那么无论在心智还是知识结构都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呢?笔者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知识,锻炼能力,而不应该过早地投入到复杂繁琐的科研工作当中。如果给青少年强加所谓的“科研任务”,或者强迫他们出所谓的“科研成果”,那这无异于是一种揠苗助长之举,反而会扼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之路,所以社会不应该提倡青少年去搞科研。

然而,社会虽然不应该提倡青少年搞科研,但也不能强行扼杀青少年的科研兴趣,因为确实有不少青少年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确实有部分天才能够在小小年纪就做出相当了不起的成果,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正确加以引导,帮助这类青少年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应该是绝对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来看。对于对科研没兴趣的孩子,家庭和社会不应该强加兴趣给他们。而对于对科研有兴趣的孩子,则应该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做出符合他们这个阶段的成果,而不是看到孩子有一点潜力就故意拔高,然后给他弄一系列科研荣誉。这不但无益于孩子的成长,更对社会的公平公正起到了破坏作用。

获奖学生家长的道歉信来了,我仔细看了,注意到了这么一句话“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

我不知道这位博士后的研究员家长认为的获奖项目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是不是觉得知道了1+2=3就是掌握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概念?

是不是挨了一巴掌感觉痛就是掌握了研究引力波的概念?

是不知道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掌握了研究敲除基因的概念?

是不是把一杯盐酸倒入一杯氢氧化钠中,拍个照,就掌握了化学研究方法?

是不是能使用一下移液枪,用一下显微镜,就掌握了生物研究的方法?

……

如果这么简单,大学就不必要存在了,这位家长也就不必要这么煞费苦心的把自己的成果移栽到儿子身上了

如果孩子有能力做小发明,小研究,家长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不妨适当指导。但如这位小学生家长一般“培养”,即算孩子今后有学术能力,只怕品行不端,反而祸害社会。

事件回放】一名6年级小学生引发争议的获奖项目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该项目不仅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还获得了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

面对网友的致疑,这名小学生的父亲发文道歉,:

其中,他说孩子是根据自身科研兴趣选择了本课题,并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承认自己过度参与该项目。

不言而喻,水份太多。作为科研人员首先面对科学就要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诚信和责任。父亲激发孩子对于科技的兴趣没有错,但是这些研究内容是否孩子真的感兴趣?还是人为地让孩子去感“兴趣”?

对于小学6年级的学生,如果说他们对于看科幻书籍、玩网络游戏、 参加体育活动感兴趣,这还比较让人信服,一个白天读小学课本的学生,回家会和父亲研究如此高深的科研项目,你会信吗?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如果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能力,或者是身处在特有的研究环境之中,让小学生或大学生面对这些深奥的知识和研究内容,那就是天方夜谭,更何况这个研究课题都是一名大学生无法完成的。

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对于这名小学生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齐了,所以,轻而易举地就拿到了这个全国的奖项。

对于这类全国性的奖项,有几个疑问:

1、这类奖项评比是否需要参赛费?是交了钱就有奖项,还是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核实、评比参赛内容?

2、是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嫌疑?连网友都能看出做假的成分,怎么评审组的成员都没有发现不妥之处?按理说,他们的水平比网友更高才对。

3、如果仅仅是“绣花枕头”,为了获奖证书,让那些青少年成为“摆设”或“傀儡”的话,那么,除了让学生们学到了“另辟蹊径” 和”投机取巧“以外,学生们又能从比赛中学到什么?

4、个别父母真的是用心良苦,从小就开始“包装”学生,无论这些全国的证书是否对于孩子升学考试有无加分,父母的作法已经为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表率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真相就是真相,不是你的东西,终将会失去。对于名和利来说,让小学生承担起他们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而不是过早地让他们沾染成人世界的是是非非。

试想,这短暂的荣耀对于孩子的影响和事件本身对于孩子影响哪个更大呢?他是以有这样一个能帮助自己的父亲为荣,还是以最终奖牌和证书为收回而尴尬呢?(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很搞笑!当初咋评出来的?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就能看出其中的猫腻。直到网友们纷纷质疑,把他父母扒出,专家们又撤销其证书。

下边回答题主的问题: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

我想说青少年有没有能力搞科研。

首先他的知识储备够不够?

作为中学生,只接触到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他没有足够的知识进行科研。

其次他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搞科研?

初中生面临着中考,中考要考7门功课,他哪来的时间搞科研,除非他放弃中考。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对无线电很感兴趣,整天都在摆扭,其他学科就不学,最终高中没考上,听说开了个电器修理部。对某一门感兴趣,势必会影响去他学科。

其三,他持续研究的能力来自哪里?

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如果连高中都没看上,如何继续深造?

所以,青少年搞科研,有点揠苗助长,也有点不太现实。

我是@初中语文李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受到很多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参与,在注重创新教育的当今,创新能力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与五大学科奥赛一样,得到高校的认可,病作为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一个条件之一。

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袋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该竞赛小学组中,一名三等奖的获得者,是六年级学生,因为研究癌症获全国大奖!但是,他的获奖作品的水平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首先,对此事做出回应的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他们在7月13日回应,此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调查组。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创新三等奖引发争议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学生参加,特别是高中生。高中生面临要进入高校学习,如果能在此赛事中获奖,那么就意味着会在自招或综合评价招生中有亮点,可以成为门槛,甚至是加分项。引发争议的学生:陈某某

组别:小学组

项目方向:研究癌症基因

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级别: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按说既然大赛设立了小学组,有小学生获奖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小学生研究的水平太超前,已经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水平。

该项目简介称,通过遗传学比较分析,项目前期发现了一种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临床样本解析等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要说一个小学生取得如此重大的发现,那真是神童了!而且是神童中的神童。要知道这样的发现,如果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个几年,十几年,甚至是数十年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反复的比对,论证,才能得出的结论。

这样的研究人员不但要有高深的理论支撑,而且还可能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而且,还不一定能有成果。

那么,对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示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一是他的心智还不成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二是他也没有那么的时间与精力去做与自己不相符,也达不到的事情。

获奖的陈某某,在实验记录中说,是老师们给了他一个叫C10orf67的基因,并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自己又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还说之后几天,自己还是不太了解基因。童言无忌,陈某某说出了自己接触这个基因后的困惑与不解,并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老师取得联系,参与研究工作。那么,陈某某应该是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去了解这个基因。

陈某某获奖内容与中科院正在研究内容有重合,且是其中的研究员之子

陈某的获奖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按照获奖学生陈某的介绍,他确实是与中科院研究所的老师进行了联系,并开始了解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中科院研究所的老师正在进行的项目。

而且,陈某的父母都是这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研究人员从多个家养动物适应青藏高原而快速进化的基因中,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该所研究员张亚平、陈勇彬等人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所官网显示,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与前述被质疑学生陈某的获奖的项目内容有重合,且受质疑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同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相关人员称,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会根据情况发布调查结果。

陈某某获奖遭网友质疑

陈某某获奖遭网友质疑,有人觉得如此有突破性的的研究项目只获得了三等奖。那一等奖会如何呢?

网友甲表示:感谢央视新闻关注该事件!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上不可能以第一作者或重要参与人做该研究,因为做研究涉及的知识太多,经费预算、实验方案、软件操作、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等!

网友乙表示: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是好事,但是这样的生物技术研究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好像着实太遥远了,更别说获奖了。那么问题来了:他的家长做了什么?是不是有剽窃行为存在?

网友丙表示:如果说该孩子参与了实验研究可信,但作为主笔就是造假。

网友丁表示:恭喜中国出来这么多小天才科学家,中国未来不可估量。

陈某某参与了这个研究癌症基因的项目,大家认同。而大家更认同这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所的研究员呕心沥血的结果。或者是陈某某了解学习了这个项目,但是拿来作为自己参赛的项目,把自己说成项目的作者,就是太不应该了。

陈某某可能有创新方面的天赋,这也不可否认,但是具体他是如何成为这样高大上项目的作者的呢?真的是他独立完成的结果吗?如果是,那是大快人心,我们由衷祝贺。

如果不是,那这种学术不端的背后,是其父母为了孩子未来而做出的不当的博弈。而这件事所造成的不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也为学术界敲响了警钟。

到此,大家对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