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五十块一个的月饼贵不贵「一块钱月饼」

五十块一个的月饼贵不贵「一块钱月饼」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1元月饼卖疯了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1元月饼卖疯了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五十块一个的月饼贵不贵

50块钱的月饼不算贵,一个月饼的大小和口味有很多种,如果买的月饼2斤一个,50元一个也就是相当于25元一斤,散装月饼卖25一斤属于中等价格。有的月饼用料讲究,用的都是好东西,做出来的月饼味道很好,卖50元一个也很正常,50块钱一个的月饼就不显得贵了

5元1斤的月饼可以吃吗

我觉得不能吃。

月饼价格是跟用料、制作方式、做工精细程度息息相关的,工厂批量生产的价格要比纯手工制作的便宜,口感也差一些;用普通原料的要比精选原料的便宜很多,口感差很多。一块好吃的月饼起码是纯手工、精选原料制作的,大都是按块销售不按斤算。

我认为5元一斤的月饼也是可以吃的,像我们县城里边,八月十五以前集市上卖的称斤月饼,基本上都是5元钱一斤,月饼里面除了包有红糖还有瓜子仁,葡萄干,还有枸杞子,反正比市面上卖的礼盒包装月饼好吃多了,实惠多了,我每年都会买上二,三斤尝尝。

有的散装月饼9块多一斤,装盒子以后卖大几百都有,你有什么看法

其实这只是商家知道部分消费者的要求是为了面子,包装好以后虽然贵,但是拿出去送礼很有面子,你拿两个袋子装50元一斤的月饼,送到谁那,第一感觉都是:月饼买的便宜的,其实不单单是月饼,水果,酒等很多东西都一样,比如去医院,拿一个包装好的水果篮比掂几斤水果有面子。不是东西贵,是有的人吧面子放第一了而已。。。

《“面子”到“日子”,一字之差背后的文化危机》

在中国,食品分两类,一类是居家生活过日子用来吃的,另一类是走亲访友撑面子用来送的,礼盒装月饼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而这种看似见怪不怪的现象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化被恶意曲解的危险,应该在重塑社会新风尚的今天及时予以纠正。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就是中国人再平常不过的礼仪实践,天性含蓄的民族性情里,“面子”仿佛也是无法摆脱的衍生物,因此空手上门似乎是一件没面子又极其失礼的事。而月饼是从祭祀食品逐渐发展为象征团圆平安的节日食品,因此有人说月饼诞生之初就是祭祀的“礼品”,似乎是想证明“礼品”属性就是月饼最大的特点,“礼”就是月饼天生的使命,既然是礼品,卖贵一些也并无不妥。一切看上去有理有据,俨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承。

诚然,月饼最初就是古人用来“送月亮”的礼品,“礼”字当头是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由古至今祭祀食品从来都是仪式过后供人们吃的,换言之“食品”属性才是月饼最根本的属性,一味强调“礼”字而忽视“食”字,其本身就是对古代祭祀文化的误读。

如果说属性问题只是误读,那么在商品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打着“礼”字旗号过度营销月饼就是故意为之的伎俩。再回到“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出自《礼记》的经典,其中的“礼”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而细究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礼”字本身更多的是突出精神、意识层面的礼节,绝非物质层面的礼物。如今,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情况下,商家们大肆鼓吹和宣扬“讲礼”就一定要“送礼”,甚至明目张胆的喊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某某某”之类的广告语,实则是有目的、恶意的曲解传统文化。令人忧虑的是,商家的这种行为,似乎正中许多国人的下怀,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怪现象,消费者明知那月饼就值几块钱,却非要心甘情愿花几大百去买,一副“一个愿宰一个愿挨”的样子。

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过度礼品化的月饼迎合了国人日渐富裕下膨胀的虚荣心,这既是传统文化流失的不幸,也是某些商家曲解传统文化的恶意之作,应当警惕。


到此,大家对1元月饼卖疯了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1元月饼卖疯了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