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为什么中国人行礼都喜欢下跪?跪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喜欢跪坐吗英语」

为什么中国人行礼都喜欢下跪?跪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喜欢跪坐吗英语」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你喜欢跪坐吗 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你喜欢跪坐吗 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为什么中国人行礼都喜欢下跪?跪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不是“喜欢”跪拜礼,这也是从远古发展出来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人文。跪拜礼是从远古就有的,其诞生约在10000多年前。

《释名》里说: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倪也。

“跪”这个动作,原本是人类在遇到危机时的本能反应。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屡见不鲜。谁遇到什么打击了,他不是故意要跪,而是自然而然本能地站不住了,跪下了。

东方远古文明时期,认可了“跪”的“服从”意义——这时的跪,还不含有敬拜的意义。

远古时,不同种群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古先民——事实上这时候的人类还不能称为人类——虽然不懂心理学之类,但是他们发现凡是跪下的人,都是表示服从、不反抗。对已经服从了的对手,他们多会采取宽大处理的态度,不杀。

——这就是华夏文明与西方人文的不同之处。

我们这边,战争以后抓到的俘虏,跪了,可以不杀。

西方不一样,跪了照样杀。

因此,虽然是同样的动作,在东西方的价值却大不相同。

正因为“跪”可以获得免死的宽宥,跪拜动作在东方就有很高的价值,并由此演化成了最高礼仪。

没有什么是比生命的价值更高的。跪的价值可视为与生命等同,用来行礼,就表示无比敬重。

所以跪拜礼最初不对人,而对神祇,对天地。

而且在岩画时代,“跪”的动作很少见。直到象形文字的雏形出现,这时的跪拜形象,就全部都与礼仪有关了,主要是描绘祭祀的情况。

换句话说,跪拜成为礼仪,是在象形文字雏形诞生的时期。从大汶口文化遗址来看,跪拜礼的形成,是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多年前。

也正因跪这个动作在东方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人文不断发展进步,这种行礼方式就成了传统。

一个有着超过万年历史的传统,就不是喜欢不喜欢的事,而让人感觉是天经地义基础动作了。所以后来到近古时期,当东方人发现西方人不下跪的时候,还以为他们的膝盖不会弯曲呢。

两膝着地,伸直腰股为跪;两膝着地,臀着於蹠者为坐。《庄子》.《在宥》有:“跪坐而进之。”论述。

跪,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而“跪礼”的“下跪”,就是跪下而拜的“下拜”。《左传》.《僖》九年.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遣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述。唐.《宋之问集》下.《扈從登封告成颂》有:“万方俱下拜,相與乐升平。”句。

“下跪”,即磕头与跪拜。封建时代臣跪君、民跪官,儿女跪父母、子孙跪祖辈,学生跪尊师,先人跪故人等则不在话下了。那么,所谓“中国人行礼都喜欢下跪”及“跪礼”又始于啥时候呢?那还得从“跪乳”的典故说起:《公羊传》庄.二四年“腶修云乎”汉.何休(注):“凡贄,天子用鬯,诸侯用玉,卿用羔,……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旧多用以喻孝道。汉.蔡邕《蔡中郎集》七.《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曰:“鸟以反哺,讬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贽国卿。禽鸟之微,犹以孝宠。”

“跪礼”拜也,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后来指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为拜。于是乎,出现了跪后双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的“拜手(首)”系列,大臣见帝王时,以相尊礼的“卑拜,北征匈奴时,单于怖骇,交臂受事的请和“屈膝”;友谊深厚者,相访时常以升堂拜母为礼的“拜母”;农历正月初,亲友登门互拜,晚辈跪叩长辈的“拜年”;及僧尼为信徒诵经忏悔的仪式“拜忏”等等。

谢邀!再会。

说得好像西方人不喜欢下跪似的。

按照西方史料,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早就全民推广跪礼了。根据记载,古罗马皇帝尼禄在出行时,曾把那些没有向他下跪的人全都抓起来,并砍掉了双腿。

而且西方不但长时间大范围推广跪礼,还附加吻脚礼...够重口味不?

这一习俗甚至到近代也未改变。美剧《王冠》中就有这一幕,非洲殖民地的一个黑人匍匐着去吻女王的鞋子...

跪礼这种形式应该是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了,不过那时候的人们跪的是天地,或者代表天地的祭司。

而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跪礼就成为了统治阶级显示自身高贵,同时借以麻木被统治者思想的一种手段罢了,东西方皆是如此,相比之下,中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推广的礼义廉耻之道,其实要比西方文明得多。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在自己内部基本消弭了这种礼节,但在广大殖民地区域,依然肆无忌惮地推广这种跪礼,以加强自己的统治。不了解这些历史的人,很容易就会误以为西方比东方更加“文明”...但实际上,不值一驳。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消失和椅子的广泛应用算是进步吗

谢邀请

首先必然是进步,不服者可以跪坐20分钟试试,蹲20分钟起来都麻到要扶墙啦。其次农耕的古人也不一定就那么喜欢跪坐,只是当时农业文明没想出来马扎这个玩意儿罢了。椅子是游牧文明的一次小胜利。《荀子》记载:“孟子恶败而出妻”,至于孟子为什么要休妻呢?因为他的妻子坐姿不雅。古人以前穿开裆裤,跪坐姿势不好有伤大雅。但是跪坐久了又真的很难。而且有了椅子之后它也变成身份的象征了,坐的高坐的宽材质佳看着的确排场。再配上几个趴在地上的奴才。统治者简直爱死椅子了。所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椅子完胜!

席地而坐略显穷酸也不够气派。

全文完。

谢邀请。

按说,席地而坐与坐椅子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谈不上进步与倒退!

至于坐椅子,本是从胡人那里传进来的,能够被广泛使用,至取代席地而坐,并未听说有強迫的,自然是坐椅子舒服、方便,习惯久了,成自然。

自于日本、韩国还保留席地而坐的习惯,可能是:一个是胡人坐椅子的习惯对他们影响不大;再个是资源有限,没那多材料做椅子;还有种可能,没那个必要改变!

答案是肯定的。

古人从双膝跪地的席地而坐升高为带有靠背的、舒适的双腿自然伸直的椅子上就坐,是一大进步,首先解决了久跪带来的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易腿麻的敝端。


种变化也有一个演变过程,以唐为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高度开放的朝代。西域诸国的一些物品相继引入到中原地区。其中就包括"胡床"。

唐时并没有現在意义上的"床"。睡俱称为"榻"。类似现在的罗汉床。所以宋太祖的名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鼻鼾?

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有床的。

据古家俱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考证:
李白诗中的"床",应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胡床",也就是现在带靠背的马扎,是从席地至椅子的一个过度用俱。

唐末期开始岀现带靠背的椅子。宋代岀现交椅(小说中讲排位是第几把交椅即指此)。

至明清,对椅子样式、做工、材料等考究更多。明简洁实用,清更重视雕刻造型。

唐朝时期的大交流,很多习俗仍在我们的近邻国家实行。席地而坐就在其中。如日本等国。不过他们已发现,久而久之,锣圈腿(外x型)发出率极高。估计也会逐渐改变这一跪姿传统。

到此,大家对你喜欢跪坐吗 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你喜欢跪坐吗 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