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译制片的配音都是略显夸张做作的腔调「阿兰德龙逝世」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阿兰德龙去世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阿兰德龙去世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为什么我国译制片的配音都是略显夸张做作的腔调
译制片配音的腔调,可以称作配音腔,这有点儿像翻译外国著作时的翻译腔,是多年来的习惯使然。
中外的人在表达上有很大不同,这是客观的事实。老外的语速一般比我们快,很多话喜欢连起来说,或者爱说大长句,这与我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语气词异常丰富,这也使得在表达上有所不同。这种方式首先落在纸面上,拍成影视剧也是如此。
译制片并不是中国一开始有了电视就有的,最早的观众看到老外也可以说着一口中国话,是感到非常惊讶的。当时的配音就带着浓厚的配音腔,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为了有意和国产片有所区别,让人一听声音就知道这是老外的片子。
有了这样一种配音习惯和欣赏习惯,这种语言方式就被固化下来,上海译制电影制片厂的配音演员们比如童自荣、苏秀、乔榛、丁建华,久而久之对声音形成了一种塑造,一种标签,这种演绎方式反过来又对配音腔进一步强化,使得后来人也不得不这样模仿和发音。
说这些人是在用声音在塑造人物,并不是夸张,听很多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声音真的是一种享受。当时不管从文本还是声音,都不会给观众带来如今那种很廉价的感觉,比如童自荣的声音,一听就是贵族发出来的。
随着人们英语水平的提升,如今译制片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影院国语翻译的场次并不算多,即使听到配音,他们的配音腔已不像过去那样浓重。这也许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很多好声音。
2014年8月在北京某剧场听到童自荣等上译厂老师的声音,耳朵的盛宴。
小编您要是看看上个世纪60.......80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作品估计您都不会这么说了。客观滴说,当下的译制片配音,装腔作势的多了去的,尤其是众多的中国动画片,比如湖南台北京台等等的动画频道,还有央视的,配音要多恶心有多恶心,根本就是恶心的要死。作为一名看了38年上海电影译制厂作品的译制迷来说,建议你看看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作品~~~虎口脱险~~追捕~~佐罗~~黑郁金香~~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魂断蓝桥~~野鹅敢死队~~卡桑德拉大桥~~老枪~~铁面人~~悲惨世界~~音乐之声~~巴黎圣母院~~叶塞尼亚~~基督山伯爵~~尼罗河上的惨案~~也请您记住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艺术家们~~陈叙一~邱岳峰~苏秀~毕克~尚华~李梓~刘广宁~童自荣~于鼎~曹雷~盖文源~程小桦~杨文元~周翰~狄菲菲~乔榛~丁建华~施融
外国演员的样貌、表情、姿态、动作都与中国人差异很大,如果用标准的中国腔来配音,会有一种违和感。正是略显夸张的配音腔,会给人一种“泊来感”,正好与外片的氛围相称。而老一辈配音演员认真倾情的演绎只能说为译制片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例如《虎口脱险》、《追捕》、《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佐罗》、《国王与小鸟》等,配音成了片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当时的观众留下深深的记忆。甚至日本演员高仓健在听了毕克配的杜丘时钦佩说:“如果我是中国人,这就是我的声音”。后来毕克去世,高仓健特意敬献了花圈。现在我常常把老译制片的配音片段存在手机里当音乐听,例如《尼罗河惨案》的剖析案情、《远山的呼唤》的雪夜独白……
到此,大家对阿兰德龙去世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阿兰德龙去世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最新发布
-
保姆纵火案楼上邻居怎么办「半夜放火骚扰邻居违法吗」
2024-12-11 -
小猫咪怎么用吹风机快速吹干「吹风机吹2小时救猫可以吗」
2024-12-11 -
祁天道2021年能回归快手直播吗「祁天道被拘账号封禁多久」
2024-12-10 -
如何看待中国相声第一人冯巩也老了,过60大寿四位爱徒仅白凯南到贺「冯巩60岁大寿」
2024-12-10 -
安妮博林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她是冤枉的吗「情书女主死了」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