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上甘岭战役资料「志愿军冲锋真实影像」

上甘岭战役资料「志愿军冲锋真实影像」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志愿军战士冲锋影像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志愿军战士冲锋影像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上甘岭战役资料

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上甘岭战役胜利标志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上甘岭战役是阵地战阶段打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志愿军依托坑道,在纵深炮火的支援下,成功地抵抗住有优势兵力火力之敌的连续猛攻,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志愿军在整个正面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

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秦基伟将军说:“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长津湖战役中,全营唯一没被冻伤的战士,后来怎么样

在长津湖战役中,这位全营唯一不被冻伤的战士,名字叫做迟浩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仍旧一直都在军队中服役,甚至后来还成了军委副主席。

都知道我们刚建国不久,朝鲜半岛战火便燃烧了起来,当时在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很快击溃了由美国扶持的韩国军队。可是随着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一败再败,美军一度还把兵锋推进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国防安全。

上甘岭战役资料「志愿军冲锋真实影像」

当时若是朝鲜半岛真的被美国占领,美国势必会在这附近部署大量军事力量,而东北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也会失去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抗美援朝战争势在必行。

志愿军在进入朝鲜不久便发动了第一次战役,成功阻止了美军进攻。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我们趁胜追击发动了第二次战役,希望可以把战线向南再推进一些,而就是在第二次战役中发生了惨烈无比的长津湖战役。

上甘岭战役资料「志愿军冲锋真实影像」

该战役是志愿军第九兵团的三个军,与战功赫赫的美国第十军以及韩国的第一军团正面对抗的一次大型战役。在战斗中,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被志愿军三个军团包围,差点就被全部歼灭,但是志愿军同样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第二次战役发起的时候正值冬季,整个朝鲜半岛早已经被冰雪所覆盖,所以志愿军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非战斗性伤亡现象。尽管志愿军一直斗志昂扬,但是情形并不乐观,更别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还有着近乎绝对的制空权。

尽管当时我们一直都在试图把战略资源运到前线,可是有超过一半运输队的卡车依旧在运输物资的路上被美国空军轰炸机摧毁,所以我们志愿军在前线与美军对峙时,是有接近一半的战士都没有拿到冬装。

而且就算是有冬装,也没有足够多的食物补给,所以朝鲜半岛上的环境真是要了命的,当时在志愿军部队中很少有战士没被冻伤,不过迟浩田却是一个例外。

当时迟浩田是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三营的副教导员,长津湖战役中他曾多次率领部队在前线冲锋,获得过不少战功。而最为突出的一次表现是,他带领部队攻克了美韩军队驻防的四个高地,歼灭了超过30名敌人,还缴获了敌人的重武器无后坐力炮。

因此在战后,他被评为了一等功战士,这在志愿军序列中是十分少见的。而迟浩田之所以能够表现得如此勇猛,与他能抗冻,状态一直保持的很好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迟浩田是山东招远人,从小生活环境就比较艰苦,年轻时候曾跟随着父亲参加过闯关东,所以他从小到大经历最多的就是严寒气候,他早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天气,锻造出了一副“金刚不坏”的体魄,身体素质要普通的战士好上不少。

更别说当时志愿军有不少是南方人,南方下雪一般都是比较小,天气也相对暖和一些,他们由于不适应很容易被冻伤。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迟浩田的“特殊”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作为一个在东北地区长大的山东人,他也跟着当地人学了很多防止冻伤的方法,以及在严寒天气之下的生存方式,比如说用地上堆积的雪在自己脸上、身上摩擦,起到保温的效果;又或者是他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频繁运动,来保证自己的身体体温。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有效的,迟浩田也成为了他所在的部队里唯一一个没有被冻伤的战士。后来他还把自己的防冻方式系统化地总结起来,研究出了一个迟浩田的“防冻法”,他把这一方法教给了全营的战士,这让他所在的部队成为了当时极为少数能够在冰天雪地天气里保持基本战斗力的部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迟浩田仍旧在部队中服役,并于1958年进入到解放军总参谋部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来又在一年后考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1960年毕业后,他成为了解放军陆军第27军79师235团的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1973年,他升任为北京军区副政委,在1987年甚至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是解放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他还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国务委员兼任国防部长。

毫无疑问迟浩田是一位从战争年代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高级指挥官,他是先后获得过二等功、甲等战斗模范、华东三级人民英雄、一等功等一系列荣誉才走到后来那一步。

其实当时在志愿军的序列中,像迟浩田这样的英雄还有不少。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

到此,大家对志愿军战士冲锋影像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志愿军战士冲锋影像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