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三起三落范仲淹,四贬四升文正公,为何得到了“三光”的绰号「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起三落范仲淹,四贬四升文正公,为何得到了“三光”的绰号「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三起三落范仲淹,四贬四升文正公,为何得到了“三光”的绰号

范仲淹二十六岁成功考取了进士,并荣幸地参加了皇帝的欢迎宴会。范仲淹写诗自嘲说,“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相比寇准、晏殊等不到二十岁就高中进士的天才,范仲淹已经不算年轻。范仲淹回首来路有点心酸,他心酸的倒不是晚当了几年官,他内心更多的是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他的使命感。因为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范仲淹仿佛是上帝派到凡尘的英雄,不是来享受世俗的生活,而是要拯救这个行将崩溃的世界的。所以林语堂先生说,“范仲淹是伟人,伟人都是为别人活的,当别人不领情或不太领情的时候,他还是干得很起劲。因为他们都是神转世的或受最高神灵的指派而来的,他们活着有永远完不成的使命”。他的这个使命,在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就是“不平则鸣”。

古代中国是个集权的社会,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所以不平则鸣是需要勇气的。历史上有过很多血淋淋的故事,比干不平则鸣,被纣王挖了心;屈原不平则鸣,最后跳了江;司马迁不平则鸣,被汉武帝“去了势”,遭受了奇耻大辱的宫刑。饱读诗书的范仲淹应该知道,做一个独立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前途是多么血腥,但他毫不在乎。他是宋代最大胆的文人,欧阳修说他“敢与天子争是非”,他拥有一颗最坚硬的心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范仲淹始终秉持“士不死不为忠,言不逆不为谏”的原则,这让他成为宋代最具职业精神的言官。

范仲淹相继在安徽、江苏几个地方做过小官,都留下了美好的政声,深受百姓的爱戴。但范仲淹有些不满意,他说自己“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但是“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意思说自己三十六了还是个处级干部,这和当时自己的理想差距很大。

虽说成名要趁早,但同样有一句很励志的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范仲淹在晏殊的举荐下,进京做了秘阁校理。听起来好像是在皇家图书馆搞校对的,实际上是皇帝的贴身秘书,每天与皇帝朝夕相处,对脸皮厚、心眼活、手段多的人来说,这可是登堂入室的终南捷径。比如蔡京、魏忠贤等人。让范仲淹做这个位置,真的是“暴殄天物”了。因为,在这个位置上,他将会看到更多的不平事,然后不平则鸣,鸣后就放逐贬官,还好宋朝不杀知识分子,这要是在明朝或清朝,范仲淹早就没有然后了。范仲淹不会拍马,只会挑刺,这种性格,是他三起三落的仕途生涯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光荣是干预皇帝的家事。当时宋仁宗只是个“荣誉皇帝”,刘太后才是“垂帘听政”的一把手。朝中的公卿大臣们要么争先恐后拍太后马屁,要么默然、淡然置之。满朝文武之中就范仲淹看不下去,他要求太后还政于皇帝,言辞激烈,差一点把刘太后说成了女皇武则天或几百年后的老妖婆慈禧了。举荐范仲淹的宰相晏殊很担心自己被牵连到,就劝他少说话,但范仲淹依然故我,还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表达了“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决心,简直和苏格拉底有的一比。刘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把范仲淹贬到山西永济做副县长。范仲淹离开京城的时候,他的同事们去十里长亭相送,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三年之后,刘太后崩了。这个“崩”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挨枪子,而是死了。古代等级制度严密,皇帝皇后的死才能叫崩,我们平民百姓的死,才能叫作“死”,客气点叫“卒”。古代社会连死都不平等,看来还是现在社会好。

第二次光荣是干涉皇帝的爱情。宋仁宗认为刺头范仲淹很有做言官的潜力,把他调回京师做了右司谏,专门负责不平则鸣提意见。明道二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但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就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言辞激烈。关于闹蝗灾这个事,历朝历代都会发生,如何处理,宋仁宗应该向唐太宗李世民学习。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京师大旱闹蝗灾,李世民去视察灾情,看见蝗虫,直接抓起放到嘴里吃下去,说蝗虫啊,老百姓有错的话,那都是我的错,你蝗虫要是有灵的话,就别祸害百姓了,就来吃我的心吧。看看李世民的表现,绝对可以称得上奥斯卡影帝,虽说有表演的因素,但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而宋仁宗对赈灾丝毫不感兴趣,他当时在忙着闹离婚。

宋仁宗有了新的爱情,他决心和皇后离婚,另立新后,范仲淹再次发难。他知道在这离婚案的背后,藏着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皇帝要是连皇后都能随便废掉,朝廷里还有什么法治精神,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所以,范仲淹是豁出老命极力劝谏。在他准备慷慨赴死之际,高效的宋仁宗一纸诏书将他贬往浙江广德做知州。范仲淹落寞地离开京城,少数几个朋友去送他,称赞他愈为光耀,这都是范仲淹第二次被“光荣”了。离别京城的时候,范仲淹的心里泛起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第三次被光荣是给皇帝上百官图,抨击朝廷的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范仲淹已经有过两次被“光荣”的经历,但他还将第三次被“光荣”。在任开封知府时,范仲淹对组织部门任人唯亲的现象很是不满,就给皇帝上了“百官图”,举报宰相吕夷简搞“宗派主义”,而吕夷简则反击范仲淹搞“山头主义”,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最终天真正直的范仲淹没玩过老奸巨猾的吕夷简,连同支持他的欧阳修等人,被远逐天涯凉快去了。三次被贬,三次光荣,范仲淹的名声倒是越来越大,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众,范仲淹决心死磕到底绝不妥协。

苏州为什么又叫姑苏

严格上来讲,苏州古称姑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现在的苏州比古代的姑苏要大得多。这一点从苏州的行政区域划分也可以看出来,现在的苏州划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姑苏只是苏州的一部分。回到问题来,姑苏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姑”字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所有的地名中,“姑苏”这一地名绝对是一个活化石级别的存在,因为这一地名诞生在四千多年前,而那会还处在神话和历史的交界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路过太湖,见湖水漫灌,经常将百姓的田地和房屋冲毁,于是决心治理太湖。太湖水灾治好后,大禹论功行赏,他手下一个叫“胥”的助手功劳非常大,于是大禹封胥为“水平王”,封地就在如今的苏州境内。在此之前,这片地区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没有名字,胥成为这里的首领后,这一地区就以胥的名字命名,称为“胥”。当地方言发音时,习惯在前面加一个辅音“G”,久而久之,“胥”就被叫成了“姑胥”。所以,这个“姑”字其实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就是一个辅音而已。

而在吴语中,“胥”又和“苏”同音。比如楚国有位卿大夫,名叫申包胥,楚国国都被吴国攻陷时,申包胥奉楚王之命,跑到秦国去搬救兵,但是《战国策》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把“申包胥”写成了“勃苏”,这页印证了“胥”和“苏”同音这一说法。其实,即使是现在,苏州的方言中还有一些古语的遗留,比如苏州人就将“胡须”叫“租苏”。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姑苏”的历史很久远,那么后面怎么又变成“苏州”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苏州的历史。

众所周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开创了夏朝,从此由“禅让制”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商朝末年,国君亶父违背传位长子的制度,将君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了避难,主动请求离开国都,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并在梅里落脚,梅里就是今天无锡的梅村。泰伯的到来,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他的后裔也逐渐繁衍壮大,最后在这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一直在变动,直到吴王阖闾时期,伍子胥在姑苏兴建都城,都城的位置才算基本固定下来。

阖闾时期,在孙武的辅佐下,吴国日渐强大,不仅灭掉了越国,还挥军北上与楚国争霸,差点把楚国也灭掉了。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趁吴国北上争霸时,率军攻入吴国都城,又把吴国给灭了。

吴越相争,给了楚国可乘之机。在吴国被灭后,楚国出兵,将吴越之地一并收入囊中,并将春申君封于此。秦国统一六国后,在此地设立会稽郡,郡治设在吴县,也就是今天苏州的吴中区、相城区一带。此时的苏州被称为吴州。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派杨广、杨素等率大军南下,灭掉了南方割据政权南陈,并将南陈国都吴州改为苏州。其实,苏州也是沿用了“姑苏”这一古称,只不过去掉了没有实际意义的“姑”字而只取“苏”字,因此,可以说苏州和姑苏两个地名是一脉相承。从那时起,苏州就从此流传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确定之后,姑苏也一直作为苏州的别称而存在。比如我们熟知的唐诗《枫桥夜泊》中,就有那么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到苏州避乱时写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评论,点赞加关注!

到此,大家对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