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重庆已准备好应对最强降雨」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重庆已准备好应对最强降雨」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否认增雨都打偏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重庆否认增雨都打偏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三江源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地质特征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重庆这么热为什么不人工降雨

人工增雨是通过火箭等传输手段将增雨催化剂送入云层,促使云中更多小水滴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从而增加降雨量和降雨范围。

人工增雨还需要具备基本降雨的条件,水气比较充足的降雨云,可以将小雨扩大到大雨。如果缺乏相应的天气条件,作业点附近无适合降雨的云系,是无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终结,还是要靠大自然本身的天气系统变化来调整。

不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重庆当地并不满足人工降雨的条件,尤其是在连续高温的天气下,天空没有云。

想要进行人工降雨的话,需要空中的云发展到一定厚度,而且云有一定含水量存在,通过高炮将催化剂携带到云中,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效果。 

人工降雨发射的是防爆增雨火箭弹,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银,在爆炸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在云中形成非常多的冰晶,这个时候就会形成雨滴降落在地上。

中国有哪些成功民用化的军事技术

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在战斗力建设方面坚持吸收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军事技术发展史,每一项军事技术在发展成熟、具备以战止战的能力后,便优先反哺国计民生,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特别是在建国以后,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工业,激发并带动了军事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的前提下,军事技术开始向民用领域实现成功转型,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提高了综合国力。大到“北斗”、“天宫”、“嫦娥”,小到无人机、越野车、监控器,这些技术转型成果,都凝结着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由于成果众多,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赘述,本文仅结合当前全国范围内防洪减灾的实际需求,列举一下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出现的军事技术民用化成果:

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

这是一种以钢木框架续约和土石料直墙为主,以设置防渗透层为辅,通过钢管、木桩与填塞墙之间形成的稳定框架,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封堵决口的拦水筑坝技术。这项技术最早由原27集团军工兵团道桥营三连研发成功,主要用于在水毁路段快速架设简易桥梁,或在较深沼泽地急造军路,曾多次在原北京军区组织的实兵演习中得到论证和检验,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1998年8月4日长江特大洪峰直抵九江、市区堤坝出现险情之际,27集团军工兵团被火速派往九江大堤执行抗洪任务。8月7日13时,大堤突然出现30米宽的决口,该工兵团立即将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转为民用,经过3昼夜奋战,成功封堵住了决口,挽救了九江市区50余万民众的生命安全。

后来,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还曾于2012年8月11日,由武警浙江总队成功运用,完成了对西苕溪大堤决口的封堵任务。

人工增雨减灾作业技术

我军在火箭炮、高炮这两种武器的制造技术及作战运用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我军装备的新型远火系统发射370mm火箭弹,战斗部重达2.4吨,射程可达280公里,精度达到米级;

我军装备的37mm和57mm这两种口径的高射炮,其数量堪称世界之最,最多的时候曾有11个高炮师以这两种口径高炮为主要装备,而且这两种高炮曾在越南战争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共计参加对空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

如今,我军在火箭炮和高炮这两种武器方面所取得的世界级领先技术,已经部分转化为民间增雨减灾作业技术之中,主要体现在作业器材装备的使用方面。比如民间使用的增雨弹,弹体结构完全采用军用火箭弹设计布局,除战斗部内的烈性炸药替换为碘化银、干冰等增雨催化剂外,其他部位几乎差别不大,发射方法也与导轨式火箭炮完全相同;

我军淘汰的为数众多的37mm高炮,除少部分用于民兵训练外,其余全部用于人工增雨及减灾作业。作业实施过程中的炮班编成、指挥口令、操作技术、射击方法,几乎全部沿袭了解放军高炮射击操作规程,因此体现了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成功转化。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慕什塔戈,共同领略军事百科!

到此,大家对重庆否认增雨都打偏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重庆否认增雨都打偏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