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三缸+轻混成本不比四缸低反而降低感受,一些车企还要这样做干嘛呢「多车企呼吁守住底线怎么办」

三缸+轻混成本不比四缸低反而降低感受,一些车企还要这样做干嘛呢「多车企呼吁守住底线怎么办」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多车企呼吁守住底线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多车企呼吁守住底线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三缸+轻混成本不比四缸低反而降低感受,一些车企还要这样做干嘛呢

即便现在的三缸、轻混、纯电等新能源有些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节能减排毕竟是民用车的发展趋势,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新技术从出现但成熟应用,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目前的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正处于一个痛苦挣扎的过度期,缺陷明显,优势不足以迅速淘汰燃油车,但并不等于新能源一定会失败,科技的发展是跳跃的,是有爆发期的,就像当年一夜之间消失的传呼机,说不定哪一天会突然成为家用车主流!

【三缸+轻混系统】的成本是否比四缸发动机低有待商榷,车企不会无理由降低车辆品质。

在制造成本方面三缸发动机实实在在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材料上可以节省的零部件包括火花塞、点火线圈、喷油嘴、气门、连杆活塞以及结构材料等等,这一套完整的配置成本并不见得会比轻混系统低。

48V-MHEV轻混系统源于F1方程式赛车,在赛道上与V6高功率发动机匹配的核心有两台电机,第一台是民用车普遍使用的BSG发电启动一体机,第二台是在起步阶段有效增压的电动涡轮电机;电机的特点是恒扭矩发力,也就是在起步瞬间能爆发峰值扭矩以帮助发动机减轻运行负荷,而F1赛车需要的是动力加分所以并不会减少内燃机的动力输出,并且同时以电涡轮在起步阶段增压以实现最强劲的起步加速,这是赛车轻混系统的价值体现。

而在普通民用车上48V轻混不再是体现性能的配置(结构参考上图),主要目的是为了节油,而电涡增压会在起步时增加耗油量,所以这项配置被取消了;其次为节油则无需大功率BSG电机,只要能适当比例的减少发动机负荷即可,所以F1上使用大六七十千瓦的电机被缩水到10kw左右的小电机。

那么这套混动系统的成本就很好计算了,一台小功率电机加上容量仅1kwh左右的锂电池组,理论成本在1500元左右,如该车企本就是新能源汽车则可以有效控制电池成本,量产后的总成本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

这是按照市场供应的价格大致计算,在成本方面基本能与三缸发动机节省的成本抵消;那么为什么在成本相当的前提下,车企要使用体验差很多的【L3&MHEV】呢?

答案在于双积分,车企的获取积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生产新能源电动或插电混动式汽车,第二种是降低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以保证至少不会负积分;可以理解为第一种是有技术储备的车企拿去赚积分的方式,第二种是保证车企不会亏损的底线,但是有很多车企存在测试油耗过高、在燃油车领域出现严重负积分,新能源领域的成绩也无法抵消的情况,所以降低油耗就显得很重要了。

降低油耗的方式在车型不变的前提下有三种

  1. 使用轻量化材料减低整备质量

  2. 适当减小发动机排量

  3. 使用混合动力系统

第1种方式对成本的要求过高,绝大多数中低端汽车是无法使用的;第2种方式可以适当节油但是动力体验会很糟糕,第3种方式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同样高(指PHEV插电混动),那么既想要降低排量同时又能保证动力不会太差的方式只剩下48V-MHEV轻混系统,技术难度小而且能节省5%的平均燃油消耗量。

可以这样理解:在成本方面不升高的前提下,降低平均燃油消耗量才是各大车企的急迫需求,体验的优劣也要排在第二;所以总会有极少数车企使用【L3&MHEV】的低端系统,不过这个品牌并不具代表县,大部分车企使用轻混MHEV还是在用四缸发动机,包括很早就在使用但关注度并不高的国产商用车。

真正能节油、节能、减排并体现强劲性能的混动方式为插电并联式混动,或插电增程式混动汽车,仅此两种;轻混系统的电机与发动机曲轴端串联,运行的前提一定要启动发动机并辅助输出,不能单独以电机驱动或者使用大功率车载电器设备的MHEV,严格的定义仅能算是“电机节油车”,与真正的混合动力差之千里。


(上文由天和Auto原创首发,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宝骏召回,本田CRV停售,不明白铃木为何还要坚守品质底线

.坚持做一件事,才能做到极致,,,工匠精神。这个,中国的汽车厂家还是应该向铃木学习。目前,中国的民众还没有汽车文化,而且国人爱面子,加上有点钱了,就是喜欢搞那些面子上的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了,,也许过了N年,真都有大钱了,就不浮躁了,,,

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吐槽一下题主。瞧您说的,坚守品质这不是任何一家车厂应该做到的最基本底线吗?


铃木汽车确实是国内汽车界的另类,从不跟风。一直坚持自我!大家都知道,铃木是做小型车出身,在国内铃木也是以奥拓这种小型车为最初车型进入中国。后来的雨燕,SX4天语,再后来的骁途,维特拉等都属于小型车。

在这些年来,国内车市都有把车越做越长的趋势。几乎所有国外品牌都会把国外版车型加长后再引进国内。如途观,帕萨特,奥迪等车型。但这股风潮却对铃木没有一丝影响!铃木自然顾我,不为所动!评论人士都说到,铃木太过固执,又或者对市场反映太过迟缓!都对。但这也许就是铃木对自我的一种坚守吧!铃木一向以小型车为专长,在小型车领域深耕多年,积累深厚!有着丰富的数据积累及经验,这正是其优势所在。

但在残酷的中国市场,铃木的这种坚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包括铃木,包括长安及昌河两家合资企业,都没有能取得比较好的销量!对铃木而言,中国车市的这十年,是最好的十年,也是最残酷的十年!也许铃木不是固执,只是不愿放弃所长罢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像铃木的维特拉就非常不错,但还是因为太小,销量并不好!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铃木的车型,投诉量极少,口碑也非常好,几乎很少有人会吐槽铃木的质量问题的。很多十几二十年的奥拓,雨燕仍有很多跑在城市乡村!也许这就是对铃木最好的褒奖吧!

本田的1.5T,一听就害怕,因为现在本田1.5t发动机都有机油增多、机油乳化现象。机油增多就是曲轴箱进汽油,容易导致发动机过早磨损 严重时可能会抱缸 自燃,还有刹车失灵 ,仪表灯混乱等诸多问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退款退车!央视新闻三个台两天7次滚动播放。厂家的解决方案根本不能消除机油增多!而且把车主终身捆绑在4S店了,车主不能在外面保养,不能在外面维修,东本自己生的残疾儿子,凭什么让车主养着,还必须上他们那边自己花钱拿药,住院。一个没有担当的企业,快点滚出中国!我不是车黑,更不是水军,我说的事实。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一、该不该坚守品质?

这个问题无需争论,正常理性的人都会认为应该坚守品质,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看二。

二、怎么坚守品质

品质是由材料、技术、服务等因素共同决定。用已经证明了的正确材料、方法进行制造,那肯定能保证品质的延续。同时,材料、科技又在进步,如果一直固守原有,那品质自然得不到升华,相反,也许这种坚守是品质的退步。

三、现在假设

1.如果维特拉加长20厘米会不会降低品质?

这问题我无法回答,这需要铃木公司用科学数据去验证。

2.如果维特拉内饰做得稍微好点,会不会降低品质?

显而易见,应该不会。

3.那么,加长20厘米、内饰做好点会增加多少成本?

也得铃本测算。

4.假设增长20厘米不降低品质,升级内饰成本也不会增加多少,且价格国人普遍能接受,那维特拉会让铃本赚得盘满钵满,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难道铃本不需要钱?或是与长安的合同约定了不能这么做?

宝骏召回,正是体现了中国品牌对品质的态度,对用户的负责,主动召回,意味着占得了市场先机和话语权。



首先从态度上来说,召回本身就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品牌态度,对用户负责,为何不可,这一点,应该主动点赞。

再说本田CR-V,最近遇到了机油门事件,经过了不负责任的表示后,最后在各方压力之下,被迫叫停销售,可谓得不偿失,所以说主动比被动更占优势,也更得人心。

我们最后来说说铃木这个品牌,作为日本的几大品牌之一,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上不如丰田、本田、日产、甚至不如三菱、马自达等品牌,但铃木却一直在产品品质方面相当有态度,也一直做与产品品控方面的事情。

就拿曾经在中国小型车市场相当火爆的雨燕来说,这款经典小车给中国最早汽车家庭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而小车也已出色的燃油经济性,不错的操控和高可靠性而出名,深得许多家庭用户。

再来说说越野大玩具吉姆尼,这款车虽然目前仍然靠纯进口的当时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价格也相当不菲,但靠着相当出色的越野能力,深得许多越野爱好者的喜爱。

所以特叔认为,做汽车,拼的是技术,但能走到最后的百年老店们,在对待用户的态度和对品质的态度才是立足之本。

到此,大家对多车企呼吁守住底线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多车企呼吁守住底线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