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虹口足球场打球」

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虹口足球场打球」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虹口足球场伤人不实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虹口足球场伤人不实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

秋瑾遇害,最开始是被同学出卖的。1904年6月,秋瑾以一女儿身,告别家人儿女,独身前往日本留学,寻求革命真理。留学期间,秋瑾革命热情爆棚,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参与革命,宣传革命。

但在留学生中间,既有革命者也有反革命者,当时有一绍兴官派留学生叫胡道南,在浙江同乡会上,曾激烈反对秋瑾所说的“男女平权”主张,秋瑾当场站起,大骂胡道南“死人!”从此,秋瑾成了胡道南的眼中钉。

1905年,光复会领导成员徐锡麟、陶成章创立绍兴大通学堂,作为培养党员、训练干部、蓄集革命力量基地,1906年底,徐锡麟去安徽后,由秋瑾接手主持。

1907年7月7日,在日本曾受秋瑾喝斥的胡道南,联合绍兴官有地位和影响的僚士绅代表10多人,联合向绍兴府状告秋瑾利用大通学堂,宣传革命,准备举事。绍兴知府贵福赶快向浙江巡抚报告,浙江官府,上下震动。

胡道南举报秋瑾一事,不久就被秋瑾的亲友和革命同志得知,他们纷纷前来劝说秋瑾逃走,秋瑾坚辞不从,她要以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的革命热情。

7月13日,同乡革命者王金发来到大通学堂,力劝秋瑾离开,以保存革命力量,依然被她拒绝。当天下午,绍兴知府贵福、会稽知县李端年、山阴知县李钟岳,便带领300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

李钟岳,山东人安丘人,1898年,以43岁高龄中进士,先任浙江衢州府江山县代理县令,1907年,调任绍兴府山阴县令。李钟岳年初调来山阴后,便主动拜访过秋瑾,对其学识、人品敬佩不已,还经常以秋瑾的名句“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鼓励自己的子侄报国。

当时,贵福命李钟岳带兵围捕秋瑾,李钟岳故意拖延时间,想放走秋瑾,被贵福叫到府衙痛骂,贵福还拿出巡抚的电报命令,督促李钟岳赶快动手。李钟岳只得带领300清兵,包围学堂,抓捕了秋瑾。

7月14日,李钟岳受命提审秋瑾,在审讯的过程中,李钟岳给秋瑾设座,让人端上食物给秋瑾吃,待之如贵宾,还请秋瑾题诗,秋瑾即写下《秋暮遣怀》一诗,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李钟岳盛赞秋瑾诗才和书法。

贵福得知,怒不可遏,另派心腹去提审秋瑾,以火砖、火铁链等严刑摧残秋瑾,秋瑾忍受巨痛,一言不发,后被提审者伪造口供,强按手印,草草了结了审讯程序。随后,浙江巡抚下令杀秋瑾。7月15日凌晨3点,李钟岳到狱中,问秋瑾有何遗愿,秋瑾提出写家书与亲友诀别;临刑不脱衣物;勿以首级示众等三条,第一条没有时间,无法答应,其余两条李钟岳全部给予成全。1小时后,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

李钟岳因袒护秋瑾被清廷以“庇护女犯罪”罢官,后寄居杭州,终日郁郁寡欢,一为不能救秋瑾而心生愧疚,二为一堂堂须眉却不及一闺房女子而懊恼伤神。1907年10月29日,李钟岳在家中悬梁自尽,此时离秋瑾就义,刚过百日。他以自己的死,给秋瑾作了百日之祭!

秋瑾,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女权运动的先驱,光复会成员,号称鉴湖女侠。李钟岳,又称李宗岳,山东安丘人,清末官员,曾任浙江山阴县县令。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分别计划在安徽、浙江举事起义,推翻清朝的统治。徐锡麟先在安庆起义,但起义失败被杀。由此,秋瑾在浙江山阴大通学堂准备起义的消息也被清政府所掌握。此时,李钟岳正担任山阴县令,当时革命志士推翻满清的思想已被大部人接受,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李钟岳同情革命,敬仰秋瑾的义举,在接到上级命令去抓秋瑾的路上鸣锣开道,大造声势,目的是让秋瑾等人尽快撤走,但秋瑾明知危险,甘愿为推翻满清流血牺牲,毅然决然地在大通学堂等待被抓。

秋瑾破抓后,大义凛然,气冲斗牛,李钟岳对她尊敬有加,审讯时不但不用刑,而且更像读书人之间的对话,秋瑾在此还留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惊世绝笔。上级责李钟岳做事不力,指使逼迫他处死秋瑾。李钟岳人微言轻,没有违抗上级命令的能力和资本,最终违心、被动、无奈地处死了秋瑾。

处死秋瑾之后,李钟岳每天处于自责和内疚之中,不久,辞去山阴县令,闲居在家。自此,更是闭门谢客,断绝朋友来往,每每想起秋瑾的浩然之气,更是仰天长叹,以泪洗面,亲朋故友理解他的心情,多去安慰,但也都无济于事。最后李钟岳带着自责、内疚和忏悔悬梁自尽,以求永远之解脱,来弥补处死秋瑾之罪孽。

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32岁的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清政府杀害,监斩官是时任山阴县的知县李钟岳。

10月29日,在秋瑾罹难仅仅百日后,李钟岳也在自己的家里悬梁自尽了,年仅53岁。

(李钟岳剧照)

那么,李钟岳为什么在杀了秋瑾后,随即就自杀呢?

一、李钟岳内心十分敬佩秋瑾。

秋瑾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知识女性,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深受新思潮影响。回国后加入光复会,大力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思想,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自由奔走呼号。

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妇女杂志《中国女报》,呼吁女性自立自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投身革命运动。她积极献身教育,先后在绍兴女学堂、绍兴大通学堂、南浔女校等执教。她大力播撒女权种子,秘密发展革命女性,希望把朴素的女权主义根植在人们的心里,进而掀起惊天革命浪潮。

秋瑾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她的那双白皙柔弱的纤纤玉手,曾写下了100多首熠熠生辉的诗词,让人震耳发聩,热血沸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请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是何等的豪迈与刚烈。刀和酒,本为男儿物,但在秋瑾的心里,宝刀和烈酒同样应该是女性的权利。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身上的慷慨男儿气,深深地感染着李钟岳。让他在黑暗腐朽的清廷统治里,觅得了一丝光亮和正气。他常常用秋瑾的“驱驰戎马终圆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来勉励后辈,希望他们做一个秋瑾一样,一身正气的人。

(秋瑾剧照)

二、李钟岳内心十分同情秋瑾。

当接到绍兴知府贵福捉拿秋瑾的命令后,李钟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拯救秋瑾,想法设法地拖延时间,让秋瑾等人能从容撤退。可惜秋瑾已下定决心,要为革命殉难,因此并不撤退,最终被擒。

当贵福下令对秋瑾严刑逼供时,李钟岳却对她以礼相待,把一场审讯变成了心灵交流。最后,李钟岳的手里,只拿到了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绝唱。

当李钟岳接到浙江巡抚张曾杨的“将秋瑾就地正法”的手谕后,虽明知事成定局,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显然无能为力。但读书人的良知,还是驱使他振臂高呼:“供、证两无,安能杀人?”以致于“竭力阻拒,几至冲突”。

李钟岳在竭尽所能之下,仍无济于事后,他唯有“泪随声坠”,满怀愧疚地告诉秋瑾:“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本意。”

此时的李钟岳,内心必定是绝望和愤恨的,他恨自己堂堂须眉男子的无能,更恨这个倒行逆施的满清王朝。

当秋瑾临赴刑场前,对李钟岳提出“勿枭首、不脱衣”的要求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决心要维护秋瑾最后的尊严。当刽子手手起刀落时,李钟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悲愤的情绪,失声痛哭,“路人皆泣下”。

(就义前的秋瑾)

三、李钟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秋瑾的英勇就义,激起了国人的正义和良知。《时报》《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纷纷为秋瑾的冤死呐喊,彻底地引发了民众的愤怒。

人们纷纷质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清廷为何要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举起屠刀?为何要将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像对待强盗和土匪一样杀死?

李钟岳虽然内心极不情愿看着秋瑾赴死,但作为监斩官的他,不得不履行官吏的使命。秋瑾死后,他的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汹涌的舆论,虽然没有将矛头指向他,但他身为清廷的地方官,还是被贵福等人当做了枪使,背负了“杀士”之名。

四、李钟岳良知未泯。

在秋瑾一案上,李钟岳始终坚守着读书人的良知和底线,虽然他在满清官场中卑微如草芥,但他首先把自己视作一个人,一个有节操和尊严的人,其次才把自己当做清廷的官吏。

秋瑾被害后,李钟岳也因“庇护女罪犯”而被革职。在他离任之时,绍兴数百乡民送别十里,依依不舍。李钟岳满怀愧疚地向民众道别:“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回到杭州的李钟岳,郁郁寡欢,常常感叹“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每日将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拿出来,凝视默诵,以致哭泣不止。

渐渐地,李钟岳心生义殉秋瑾的念头。他曾跳井自杀,也曾结绳老树,但都被家人救下。

终于,在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时,李钟岳心成所愿,乘家人不备,悬梁自尽,追随秋瑾烈士而去。

(参考资料:《秋瑾烈士》)

到此,大家对虹口足球场伤人不实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虹口足球场伤人不实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