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蒸云梦泽”里的「云梦」具体是哪里?为什么这么叫「洞庭湖封湖」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洞庭湖决口完成封堵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洞庭湖决口完成封堵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气蒸云梦泽”里的「云梦」具体是哪里?为什么这么叫
云梦并非指岳阳。据史料记载,云梦泽所在区域非常广阔,大致在今天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以西,至宜昌、宜都以东、随州、钟祥以南、长江以北的一大片区域。当时的楚国人,把那片如海洋一般的大面积水域,叫做“云梦泽”。云蒸霞蔚、如梦如幻、千里泽国。当时,长江以南也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不过,洞庭湖在古时候也被统称作云梦。
云梦泽这片区域中有山林、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种地理形态。汉江、长江穿行其中,由于古云梦泽地区地势低下,水流流速缓慢,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於积于此,导致整个长江以北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云梦泽由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所组成。长江、汉江流到这一广阔区域时,呈现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夏季洪水来临时,整个云梦泽区域完全是一片泽国,全盛时,其蓄水面总面积达26000平方公里,成为长江和汉江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
到唐朝之后,云梦泽区域多年接纳长江和汉江大量江水带来的泥沙,使其不断向东西两端发展,形成广袤的江汉平原,随着平原的形成,土地也大量被开恳。云梦泽主体被日益压缩。虽然彼时孟浩然写下名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那时长江以北的云梦泽已退化成为沼泽,并被新发展的三角洲平原所不断取代,早已不复秦汉时期浩如海洋的气势。
明、清两代以来,江汉平原已因泥沙的长期淤填被分割成数量众多的较小的湖沼,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正是古云梦泽被分割、解体而残留的遗迹。由于河流堆积作用的加强,内陆三角洲的逐渐扩大,以及围湖垦殖的普遍进行,云梦泽随自然发展趋势走向淤塞并消亡,到目前,仅留存于史料记载之上。
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云梦泽的北面是以孝感安陆县为分界线,‘安陆‘为安全的陆地,诗圣李白就是在这儿长大并成家立业的,其实可以从李白许多与‘水’相关的诗中可见端倪。安陆县相邻南面就是现在的孝感市云梦县,云梦县的名字就是得由于云梦泽!古代的楚国故里就是以云梦泽为中心,四周的高势地方都是杂草丛生的灌木丘陵,楚人为了生存,一方面在云梦泽捕鱼为食,另一方面必须在周围灌木丘陵开荒种地加大给养,因此十分辛劳,便有‘披荊斩棘’这个成语,也有‘’荆楚大地‘’这个名词概念。云梦泽的南面分界就到了湖南岳阳洞庭湖一带了!所以现在湖南、湖北本来过去就是一家人,都属楚国!由于这带的地理状况因素,这儿的人特别能吃苦且较蛮悍、刚直!屈原就是一个例子;新民主革命时期这儿的英烈也多,如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肖楚女、林祥谦、邓中夏、夏明翰、陈谭秋、闻一多等等,而且这儿走出了党的一大代表湖北五人、湖南三人以及开国元帅、将军五百多人也是很好的例子!因为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披荊斩棘!另外,这儿的人又特别聪明,因为这地方人的主食中以鱼类占比非常大。而现代医学理论证明,鱼中有非常丰富的卵磷脂,它是人体脑神经细胞的最主要组成成份,所以这带的人狡猾机灵智商高是有生物学基础的!这点可以从以前全国统一高考的录取分数和人数就可以证明!因为楚国人既勤劳蛮悍,又聪明机灵,而且有一种‘老子不服周’(这也武汉人现在的口头禅。老子就是楚国人,其思想不服周朝奴役)的气慨!由此也有一句俚语:楚有三人,必亡秦矣!总之,地域环境决定经济、生计丛,并决定民俗、民风等地域文化,这也是‘水’的灵性,此乃谓上善若水也!
要了解“云梦”(云梦泽)的位置,先要了解“云”、“梦”、“云梦”以及“云梦泽”之间的关系和含义。
“云”、“梦”、“云梦”以及“云梦泽”等词语出现的时代各不相同,它们的含义也随之有所差别,名词之间也有一定的因承关系。
其中,“云”和“梦”的称法春秋末期已有出现,“云”为专名,地望在汉水东岸京山县境,“梦”为通名,指包含湖泽及周边荒野的综合地貌;“云梦”的说法出现在战国中后期,仍是一种综合地貌,所指地域范围大于早期的“云”地,并包含“云”地,且指代范围逐步扩大;
“云梦泽”一词可能出现于西汉中期以后,最初仅指湖体本身,地望局限于汉华容县南境,但同期保留了“云梦”的说法,不久二者相互混淆,构成了后世的“大云梦泽”说。
关于古云梦泽的范围,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仍然是“跨江说”占据统治地位。1980年,谭其骧先生发表《云梦与云梦泽》一文,首次否定了云梦泽跨江南北说,第一次为这桩困扰了学术界千年之久的公案拨云见日。
在谭文基础上,张修桂先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云梦泽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1982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之《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简称《分册》),基本上是集成了二人的观点编写的。
谭先生之后,石泉先生对云梦和云梦泽的古地望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大部分成果收入《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一书,于1988年出版。1996年他又与蔡述明先生合作,完成了《古云梦泽研究》一书。
石先生的贡献在于进一步否定了《分册》云梦泽江北一统说,并指出了造成后世对云梦泽地望误判的症结所在。与谭、石两位先生不同,学界仍存在坚持大云梦泽说的观点,如宋焕文先生。谭先生和石先生为云梦和云梦泽地望的探讨做出了里程碑似的贡献。
有关“云梦泽”一词的形成,大抵经历了如下阶段:
1.春秋到战国中期,这时只有“云”或“梦”称法,其中,“云”为专名,仅有地名含义而无地貌含义,其地望在汉水东岸京山县境,“梦”为楚语,乃通名,仅有地貌含义而无地名含义,指包括湖泽及其周围荒野在内的一种地貌综合体。当时尚无“云梦”一词出现。
2.战国中后期到西汉初,出现“云梦”的说法,其兼具地名和地貌含义。所指地域大于早期的“云”地,且指代的范围逐步扩大。西汉中期以后,“云梦”所指范围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其地貌含义与前世的“梦”字相仿。西汉中前期出现“云梦”被称为“泽”的说法。
3.“云梦泽”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可能出现在西汉中期以后,形成伊始,其地望本局限于汉华容县南境,地貌含义指湖体本身,但同期保留了“云梦”的说法。后来“云梦”与“云梦泽”两个说法相互混淆,构成了后世的“大云梦泽”说。
地理上看云梦泽的形成于解体
根据地学分析,一万年前,气候偏冷,“云梦泽’并不存在。后气候转暖,降雨增多,“云梦泽”逐渐形成井发展。在距今3000一4000年前,范围可达12000余平方公里,为湖泊沼泽发育的全盛时期可能这就是史书谓之“云梦泽”。
随着湖泊范围的扩大,江河水中的大量泥沙,因流速减缓不断淤积,先是形成水下三角洲,尔后露出水面,从此,浩瀚的湖面开始逐渐缩小。据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云梦泽”已减缩到在江陵以东的荆江三角洲和城陵矶至武汉长江西侧泛滥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临长江,相当今监利县全县、洪湖西北、河阳县大部及江陵、潜江、石首等县各一部分。
秦汉时代的湖沼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因三角洲的扩展,被挤在当时南郡华容县的南境,其东其北,均以沼泽为主。到南北朝郦道元著《水经注》时期,整个江汉湖泊、沼泽地变成了由大浐、马骨、太白和许多不知名的水泽地组成。
唐宋时代有关史书中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马骨湖仅为周迥十五里的小湖。据《元和志》记载“夏秋泛涨”虽尚“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地,周迥一十五里”,当时的太白湖,蔑苇弥望,有“百里荒之称”
明清两代江汉平原地区湖泊不仅为数很多,有的湖泊面积还很大,如太白湖,周围达二百余里。到十八世纪中叶,乾隆《内府舆图》里太白湖改称赤野湖,周围还有一百二三十里。
赤野湖之西,在今河阳县西境有白泥、西、邋遢等湖,周围各有数十里。另外,在今洪湖县南境出现上洪、官、下洪三湖,面积不大,东西约六七十里,南北十里左右。百余年后的十九世纪后期的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里,太白湖基本消失,只剩下几个周围不过十里左右的小湖。随着太白湖的淤塞,至光绪年间,浩渺的洪湖从此形成。
近百年来,江汉平原是河网纵横,湖泊众多,洪湖、长湖、三湖和白露湖最大简称“四湖”。建国前,这里水患不断,建国后,经过治理得到改善。一九五八年开始,因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湖泊所剩不多,一九七五年资料为个,湖泊面积由建国初期的,万亩到一九七五年减少到不足万亩即减了了约百分之三十二。“四湖”中的三湖现已不存在,白露湖也将湮没。
以上说明,“云梦泽”是以江汉平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距今一万年前才开始形成、发展,至三、四千年期间为“云梦泽”的全盛时代,到今天近乎衰亡。
到此,大家对洞庭湖决口完成封堵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洞庭湖决口完成封堵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上一篇:北约峰会主要内容「北约峰会合影」
下一篇:金鼎食用油产地「金鼎食用油咋样」
最新发布
-
小猫咪怎么用吹风机快速吹干「吹风机吹2小时救猫可以吗」
2024-12-11 -
祁天道2021年能回归快手直播吗「祁天道被拘账号封禁多久」
2024-12-10 -
如何看待中国相声第一人冯巩也老了,过60大寿四位爱徒仅白凯南到贺「冯巩60岁大寿」
2024-12-10 -
安妮博林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她是冤枉的吗「情书女主死了」
2024-12-10 -
山航的航班安全度怎样「山航大雪硬核飞行提前抵达」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