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美容  /  跨境就医潮涌 共促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

跨境就医潮涌 共促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

分类:时尚美容

跨境就医潮涌 共促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高铁等底子 办法 的“硬联通”,让大湾区住民 畅享“一小时生存 圈”。上午在深圳看牙,下战书 去中山打卡美食,晚上回到香港的家中,已是香港人的实际 生存 写照。

医疗养老,民生大计。随着通关便利的增长 ,大湾区住民 肯定 会身材 力行,在大湾区内追逐高品格 的医疗和养老资源,而养老又以医疗为保障,大湾区医疗一体化成为住民 的祈盼。

比年 ,在各项政策安排下,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成效显着 。香港、澳门特区当局 安排跨境医疗福利“过河”,港人跨境就医潮涌,本地 医院也纷纷引进港澳药械,提拔 治疗品格 。不外 ,由于粤港澳三地医疗资源天禀 和制度传统存在差别 ,跨境医疗融合的“软联通”并非一挥而就 。在此过程中,贸易 保险公司、第三方康健 管理公司摩拳擦掌,在跨境医疗中打起了头阵。

港人北上就医升温

成群结队 ,双肩包配活动 鞋,用混合 着英文的港式粤语交换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门诊大厅的跨境医疗咨询台,记者看到了不少北上就医的香港人士。

从深圳湾口岸出发,打出租车到这家引进香港管理模式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约莫 必要 15分钟;假如 从福田口岸打车出发,约20分钟;从罗湖口岸打车约莫 25―30分钟。

港大深圳医院是香港特区当局 推出的多项跨境医疗福利相助 筹划 的试点医院之一,成为不少港人北上就医的首选。医院门诊大厅里,设立了面向港澳人士的咨询柜台,提供粤语导诊服务。别的 ,医院里尚有 会粤语的陪诊员和大夫 ,帮忙 老年人就医。

7月5日早上,香港人熊老师 坐着轮椅过关来到港大深圳医院,现场挂门诊号,一上午的时间完成了看病、查抄 、开药。陪诊的熊太太对记者说,假如 在香港,老师 所必要 的查抄 加治疗耗费 要数千港元乃至 过万港元,而在这边只需缴费几百元,费用只是香港的1/10。

除了代价 自制 ,治疗服从 高也是吸引港人北上的紧张 因素。“我向(香港)本地 公立医院申请做心脏查抄 ,被告知CT列队 排到了2026年!”香港人吴老师 向记者报告 了他刚履历 的跨境就医体验。

不久前,他在中山一家医院做体检时查出冠状动脉局促 ,大夫 发起 尽快手术。鉴于相识 香港公立医院的列队 环境 ,他立刻 决定不排了,在本地 做。

常年来回 于中山和香港的吴老师 ,选择到港大深圳医院做治疗。从入院查抄 到办理住院、手术、出院,5天内完成。

“香港是公费医疗,长处 是自制 ,但列队 的人太多,医疗资源非常告急 。等不起的人只能去私立医院,要负担好贵的医疗费。”吴老师 说。由于吴老师 不停 在中山缴纳医保,他申请了异地就医结算,手术耗费 3.8万元,中山市医保报销1.9万元,个人自费1.9万元,他以为 非常自制 。

“假如 这个手术放在香港做,去私立医院,疏通三条冠状动脉要耗费 30万到40万港元,说不定我就不会做了。”吴老师 说。

猛烈 的对比和反差,让跨境就医的港人热衷于跟身边的朋侪 分享体验。疫情后,跨境医疗斲丧 成为湾区涌动的高潮 。数据表现 ,2023年深圳为境外人士提供诊疗服务77万人次,此中 港澳人士64万人次,港大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是服务境外人士较多的医院。口腔科、眼科、骨科、中医、影像查抄 等都是跨境就医人群的热门选择。

跨境医疗福利“过河”

跨境就医的“流量”源头,是香港特区当局 跨境医疗福利“过河”的两大筹划 。

第一个筹划 是香港父老 医疗券筹划 (下称“父老 医疗券”)。证券时报记者从港大深圳医院获悉,香港特区当局 于2009年推出父老 医疗券筹划 ,资助每名年满65岁的合资格香港父老 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让父老 选择得当 个人的医疗服务,包罗 牙齿查抄 、洗牙、脱牙、补牙等。

2015年,香港特区当局 将父老 医疗券的利用 范围放开到本地 指定医院,港大深圳医院是首家试点医院,被形象地比作“福利过河”。记者在港大深圳医院看到,一些香港父老 “组团”来医院咨询怎样 利用 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

本年 2月19日,香港特区当局 公布了新一批“父老 医疗券大湾区试点筹划 ”,增长 了大湾区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和2家牙科医疗机构,包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陈星海中西医连合 医院、东莞东华医院等医疗机构,这是“试点筹划 ”初次 从港深扩大到大湾区核心 都会 ,且初次 有非港资源 地 三甲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牙科专业医疗机构参加 。

第二个筹划 是“增援 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筹划 ”(下称“先导筹划 ”)。2023年5月,香港医务卫生局推出该筹划 ,方便居住在大湾区的香港市民在港大深圳医院担当 资助诊疗服务。

港大深圳医院咨询台工作职员 先容 ,参加 “先导筹划 ”的患者,需先在香港医院管理局挂号列队 ,再向该局提交申请到港大深圳医院就医,申请通过后 再到深圳预约。在深圳完成绩 诊之后,患者在医管局的列队 记录 会同步取消。患者每次在港大深圳医院担当 资助门诊服务,需缴付人民币100元诊金,余下费用差额由先导筹划 资助,上限为2000元人民币。

不外 ,与香港公立医院实行 的公费医疗差别 ,香港患者在港大深圳医院就诊,高出 2000元的部分 必要 自费。克制 本年 2月尾 ,港大深圳医院有高出 4000名符合条件的病人参加 “先导筹划 ”。

据香港医务卫生局对香港立法会提问的复兴 ,在“父老 医疗券筹划 ”下,2021年至2023年香港住民 在港大深圳医院申领的医疗券金额共3493.5万港元,申请宗数10.68万宗。

香港特区当局 还透露,预计在本年 内推出首个在大湾区内战略 性采购医疗服务的项目,以差别 方案令香港市民跨境求诊更加方便。香港特区当局 夸大 ,推出相干 步伐 目标 是为港人提供额外便利和选择,在肯定 程度 上减轻本港公营医疗体系 负担。资助定居本地 港人医疗的财务 负担将“非常巨大 ”。

港澳药械北上

与港澳住民 北上就医同向而行的,尚有 港澳药物、医疗东西 的北上。

香港的医疗程度 享誉环球 ,拥有领先的尖端医疗技能 和快速与天下 接轨的药品引进制度,吸引着大湾区内的患者赴港访名医、用新药。

2020年9月,市场羁系 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八部分 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东西 羁系 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本地 都会 的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审批后,可利用 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物,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利用 、具有临床应用先辈 性的医疗东西 (即“港澳药械通”)。

2021年,“港澳药械通”正式落地,首批5家本地 指定医疗机构位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港澳药械通”为临床急需患者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让本地 患者实现与港澳地区 同步利用 国际新药和最新治疗方案的大概 ,进一步推动了粤港澳医疗资源的互通互联。

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脊柱侧弯为例,我国早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已逾万人,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肥胖症、近视之后,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康健 的第三大“杀手”。

传统手术干预的方式重要 为植入金属生长棒改正 脊柱弯度,通过每半年一次的手术,调解 生长棒长度以符合脊柱生长的速率 ,终极 到达 治愈的目标 。一名6岁患儿假如 植入生长棒,则意味着12岁前需履历 约莫 10次外科手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 身材 上,对患儿和家庭都会产生极大的负担。

港大深圳医院作为“港澳药械通”试点医院,于2021年5月乐成 完成了一例磁力可控延伸 钛棒植入手术,一名九岁半的患儿用上了入口 东西 “磁力可控延伸 钛棒”,术后规复 精良 。

2023年2月,广东省卫健委印发《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的关照 》,公布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怀念 医院等14家医疗机构名单。至此,大湾区9个本地 都会 可以从港澳引进创新药品、医疗东西 的医院数量 增长 到19家。

据广东省药品羁系 局先容 ,克制 2023年8月尾 ,广东省累计得到 答应 临床急需入口 药品26种、临床急需入口 医疗东西 17种,覆盖广州、深圳等地市的19家指定医疗机构,惠及患者2501人次。与此同时,港澳外用中成药连续 获准本地 上市,已有10个品种获批本地 注册上市。

澳门的张权破痛油、香港的和兴活络油和紫花油,这些大湾区内着名 度很高的家庭常备药,已往 是跨境代购需求最旺的产物 ,如今 可以在本地 药房买到了。

记者从港大深圳医院最新获悉,克制 本年 6月30日,港大深圳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共引进22种药品、11种东西 ,已有高出 4400人次的患者获益。

粤港澳三地医疗体系差别 大

随着大湾区“硬联通”不绝 美满 ,通关便利大大增长 ,将来 ,大湾区住民 肯定 会“用脚投票”,在湾区内追逐高品格 的医疗和养老资源。而要满意 茂盛 的跨境就医、养老需求,还必要 冲破 各种停滞 ,加快 实行 “软联通”。

粤港澳三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三种货币 ”的状态,是三地医疗保障衔接面对 的实际 状态 。粤港澳三地现行的医疗医药体系大不雷同 。

广东省医疗保障的根本 制度框架,包罗 根本 医疗保险、增补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济 。此中 根本 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就业和非就业生齿 ;增补 医疗保险是保障在根本 医疗保险之外由个人负担的、符合社保相干 规定的医疗费用;医疗救济 则是资助 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员 得到 根本 医疗保险服务并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

报酬 享受上,城乡住民 医保参保人如在本市就医,起付线以上、最高限额以下的政策内医疗费用,付出 比例70%左右;平凡 门诊中政策内的医疗费用,付出 比例不低于50%。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的报销比例更高。

香港实行 全民医保,其医疗体系分为公营和私营,前者基于财务 税收而提供全民服务,当局 实行 高补贴、低收费的医疗服务。香港市民到公立医院就诊,逐日 只必要 付出 100港元左右,手术费、治疗费、药费、大夫 护士费用均由当局 付出 。

澳门为全澳住民 提供免费低级 医疗服务,同时为孕妇、10岁以下与65岁以上父老 、贫民 、癌症患者提供免费专科医疗服务。医疗体系供给方面,也是由当局 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构成。

在上述根本 框架下,粤港澳三地的医保政策、付出 结算制度、包办 服务在做法上,因循差别 的惯例,差别 较大。

医保差别 的背后,表现 的是地方经济发展程度 的差别 。2023年广东省的人均GDP约为10.7万元;2023年香港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约合35万元人民币;澳门人均GDP为6.9万美元,约合48万元人民币。港澳人均GDP为广东省的3.3倍、4.5倍。

贸易 保险弥补 付出 缺口

住民 在本地 的医保福利难以“跨境携带”,贸易 保险便成为了保障缺口的弥补 者,并在跨境医疗融合破局中打起了头阵。

本地 住民 吴军(化名)被公司外派到香港工作,由于没有香港身份证,他无法享受公费医疗,面对 巨大的医疗付出 压力,他地点 的公司为他在香港购买了高端医疗保险。这是很多 外派人士采取 的保障方案。

以友邦香港为例,该公司通过与周大福企业战略投资的大湾区医疗团体 相助 ,借助后者在大湾区和内田主 要都会 的医疗服务网络,为友邦香港在大湾区的客户提供保健服务,包罗 入院安排、连续 性治疗、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种、体检等一样平常 项目。

香港保险公司还与港大深圳医院国际医疗中心 、罗湖医疗团体 部属 医院等对接,开通贸易 保险直付服务,简化港人就医的报销手续。

在本地 ,平静 人寿、中国人寿(601628)等多家保险公司也推出了大湾区跨境医疗险,实现医疗保障范围和增值服务上的跨境买通 ,同时在费率上更加普惠,以数百元代价 享受上千万 元保额的产物 已经面世。保障方面,为了满意 本地 客户出境就医的必要 ,多家公司提供港澳指定医院的境外就医服务、重疾二次诊疗意见、不测 或突发疾病的告急 医疗转运服务等。比如 平静 人寿的跨境医疗险增值服务,是由第三方康健 管理公司万欣和提供,后者相助 付出 的医疗机构高出 2000家。

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 经“港澳药械通”引进本地 的药械,被纳入都会 惠民保中,进入更大的利用 范围。比如 ,用于治疗儿童脊椎侧弯的磁力可控延伸 钛棒、口服抗癌药物厄达替尼、注射用的抗癌药物维泊妥珠单抗等,均已经纳入深圳惠民保,对于这些药械的利用 ,年度高出 起付线的部分 可报销50%,年付出 上限50万元。中山惠民保泛爱 康、珠海惠民保大爱无疆也将入口 药械纳入保障范围。

“港澳药械通”实行 之后,药械险产物 也被开辟 出来。鉴于跨境药械在本地 试点中大概 出现医疗风险,人保康健 、中再寿险等连合 推出了“粤港澳药械险――安心港湾”,对于相干 药械责任每年最高保额高出 200万元,用于包管 客户在初次 确诊后一年内产生的费用。

湾区医疗互联互通尚有 多远?

固然 粤港澳三地政策订定 者、医疗机构、贸易 机构、民间力气 都在同向而行,但跨境医疗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有关注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盼望 的保险业内人士以为 ,当前跨境医疗保险面对 三大困难。

一是医疗信息互通存在停滞 。由于三地医疗职员 资质认定差别 、港澳医院就诊病例与检测结果 的信息管理与本地 存在差别 ,三地医疗信息共享推动较难。假如 相干 数据得不到积聚 ,跨境医疗险将无法得到 港澳住民 的真实医疗数据,无法举行 精算订价 和风险控制,进而影响跨境医疗险的创新进程 。

二是跨境理赔难度大,流程相对繁琐。具体 而言,粤港澳医疗服务标准 不同一 ,在理赔时必要 更多辅助质料 。同时,三地保险羁系 对于庞大 疾病的界说 也存在差别 ,康健 产物 常用条款与常用词汇也不同等 ,轻易 出现明白 分歧和争议。“必要 一个本地 和港澳行业实用 的标准 作为衡量 依据。”

三是跨境康健 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扩大。比如 ,一些产物 服务重要 针对高净值人群,实际 赔付率较低;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多围绕庞大 疾病,未能较好地覆盖一样平常 疾病。

跨境医疗保险的发展窘境 ,背后是三地医疗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抵牾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也正是大湾区“软联通”必要 加强 建立 的部分 。

看似简单 的湾区医疗一体化,着实 是一项检验 湾区制度融合的复杂工程。中国(深圳)综合开辟 研究院港澳及地区 发展研究所杨秋荣曾撰文表现 ,由于本地 和港澳之间存在制度差别 ,医疗卫生服务相干 政策的推行涉及三种法域,各都会 间医疗卫生资源的流畅 和共享面对 着如大夫 职级难以互认、医疗准入资质受限、行政审批手续繁复等体制和机制上的实际 拦阻 。三地医疗协同发展也面对 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必要 探索更开放、更全面、更体系 的创新路径。当下看来,这些题目 仍旧 存在,发起 也依然有效 。

怎样 加快 湾区医疗融合,业界和学界较为主流的声音,是加强 三地医疗规则衔接,推动跨境医疗信息共享,创建 同一 的康健 服务标准 体系,打造大湾区同一 的医疗付出 结算体系。

平静 再保险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于晓东发起 ,贸易 保险付出 网络应该全面买通 ,从产物 购买和赔款付出 上支持跨境住民 用好用足贸易 保险,有助于办理 当前的保障窘境 。

他还夸大 ,应大力 大举 鼓励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平台。三地医疗程度 差距大,尤其是港澳住民 进入本地 时,存在诸多不顺应 的地方。应鼓励第三方平台提供就医陪诊、医药引导 等方面的服务,将大湾区团体 医疗服务程度 推向更高质量。

“政策应给予更多鼓励,让粤港澳互动起来。”于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