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是否有可能阻碍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 「终身教授和院士」

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是否有可能阻碍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 「终身教授和院士」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院士终身制没了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院士终身制没了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是否有可能阻碍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

阻碍与否一来取决于院士的人品,二来取决于制度。这方面,年轻人最有发言权。一个师弟告诉我,他们单位的杰青(非院士)掌控学院的进人名额,别人的团队进不来人,要10个人,必须有他的9个人,一个很有希望获得优青的年轻了人近走高飞了。

只要非故意针对年轻人,给别人发展空间,就算好同志了。

院士终身制,在科研项目的评审具有生死大权,客观上现成学术派系,导致年轻人需要迎合他们才有可能站住脚跟。

不少院士是从科研作假开始奠定他的学术地位,然后利用这个地位,一步步打怪升级,走向人生巅峰,为自己、为单位捞取巨大的好处。不能说全部院士是这样的,但从媒体报道的消息来看,绝不是少数,已成公开秘密。即使被报道出来,也没有几个被处理,风险极小,而获益匪浅,让回来者前赴后继。如南开大学C院士、四川W院士、新冠病毒武汉某院士等等,他们大都在生物医学领域说一不二。医学的领军人物造假,我们看病的时候是不是要多一个心眼?

所以,他们给青年人树立一个坏榜样,要么作假,要么投靠他的江湖,可以快速升级,有捷径可走,还认真做什么科研?

这个问题很严重,也是很多有才华的人到美国寻求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想申请课题基金,都想找牛人站台背书,院士是首先。实际很多院士和项目根本不沾边,但挂他名就容易申请上。

这名可不白挂,资金要分一部分给出去,项目出来了还要挂名,院士名利双收,甚至大头,实际啥也没干。院士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而不是院士的学阀,大批存在,这成为一个主流现象。很可怕。

中国的人才流失,这是重要原因,甚至主要原因。

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不但不会阻碍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相反还可以更好的培养科技人才!

首先,院士是科研力量的集中体现,是最有能力也最有把握实现科研目标者。院士对科研项目更具有统筹规划能力,科研资源集中于院士,有利于科研资源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实现以老带新,培养祖国的阶梯型科研团队。

其次,科研资源集中于院士,并不意味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能使用。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都是团队联合攻关,院士牵头,其它各梯次人士在不同岗位上共同参与,所以科研资源不是院士独占,而是项目科研团队所有成员共享。

第三,对于科研能力强的年轻的科学家,国家在科研资源分配上还是会兼顾的。事实上,现在相当一部分科研资源已经向年轻新锐们倾斜,我国不少重大攻关项目也都是年轻的科学家担当大梁,他们理所当然的也是科研资源的拥有者和调配者!

院士是怎么评选上的?若被评为院士能算科学家了吗

国内平时所说的院士一般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是国内的最高学术荣誉,能够成为院士的人都是自己所在领域中的佼佼者。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对院士的评选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院士评选时设置了一道65岁年龄界限。凡是超过65岁的人要参选院士,需要有6名或6名以上的院士推荐,并且至少4位推荐者所在的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这道年龄限制使得中科院和工程院新当选的院士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下。也有分析认为,屠呦呦成不了院士、袁隆平成不了中科院院士与这道年龄限制有着一定的关系。

院士增选时整体上是比较公正的,在中国因获得了院士头衔往往意味着有了很多学术方面甚至生活方面的利益,同时院士的所在单位也是很大的受益方,因此国内院士增选时,会有很多人帮忙搞公关。也有很多人研究透了规则,抓住规则的疏漏之处或充分利用规则为自己当选尽力。当年铁道部的张曙光要参评院士,没有成果,便凑了30多位学者为其代笔,最终以一票之差落选。这是院士增选时的丑闻之一。另外还有谢剑平当选“烟草院士”后引发争议,工程院劝谢剑平自己退出被拒绝;院士出现学术丑闻,却因院士是终身制而显得尴尬。

国外的院士增选规则也不是完美无缺。国内出现过几次某某某落选中国院士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讨论,其实不排除有些人在利用美国的院士评选规则。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士增选也是由院士推荐的,不同的是被推荐人可能不知道自己被推荐了,并且美国的院士几乎不会与利益挂钩。规则不一样,出现在美国当选了院士在中国成不了院士的情况并不稀奇。

院士只不过是一顶头衔,没必要将它看得太重。尊敬科学家不等于尊敬院士,不是院士照样可以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到此,大家对院士终身制没了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院士终身制没了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