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考上清华北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考上清华北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男生给老师披红挂彩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男生给老师披红挂彩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考上清华北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的大学,当时上的是一所专科院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专,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当年上大专的体验跟今天的学生上清华、北大是差不多的。

开个玩笑啊!言归正传,话说清华、北大是全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学,在世界高校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位,考上清华、北大的比例估计不超过千分之一,可谓凤毛麟角,不亚于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

正因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极为稀少,所以有幸考上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极品中的极品,配得上出类拔萃四个字。

我所在的镇现有七万人口,但有史以来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仅有二人,记得第一个考进北大的是1995年,当时可谓轰动四方,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谈资,县里、镇里、村里前来他家祝贺的人络绎不绝,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报道那天,前来送行和看热闹的人更是不下千人,鞭炮一直放了足足有四五里路。

那情景,虽然过去了二十五年,却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也成了很多家长激励子女的素材。

大概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觉,乌鸡瞬间变凤凰!

想想电视剧上中状元夸官的场景,虽说没有那么夸张但多多少少有那么点意思。

考上清华北大对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来说,不亚于彩票中了千万大奖,自己都是一脸懵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小僧带大伙去感受感受!

1、一位考上了北大的孩子,学校里面贴满了关于他的照片和条幅,当地大大小小的领导都来和他合影沾点喜气,对这位才子的资金支持和语言鼓励自然是不在话下。

才子身上披满了红绸,带着喇叭带着鞭炮从街道的南头庆祝到了北头,又从北头庆祝到了南头,可谓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街头巷尾充满了羡慕的眼神,都在想,这要是我或者我家的孩子那该多好啊……

2、同样是一位考上了北大的孩子,电视台专门去做了专访,披红挂彩自是少不了的,同时请他给全县学弟学妹传授传授宝贵经验……

3、另外这位是考上清华的,本身家底厚实,从此专人专车配司机了,你懂的,国宝级待遇。

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孩子们其实都还很单纯,根本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或是发生了什么,成人世界看重的不过是他们将来的潜力以及能给他们带来的回报和利益。

算是早早结个善缘吧,所以现在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了,哈哈!

我个人认为不管考上清华大学也好,考上普通大学也罢,或者没考上大学做一个普通人也好,只要是能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添砖加瓦做份贡献,那就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回到本题,就算考上清华等名牌大学了,谁能保证他(她)们一心一意为咱中国人民办事儿呢?

先说对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整体印象:很差,很糟糕!

1. EMS的邮封角折了起来,封面设计老土,足可见贵校对待新生之敷衍和不用心,此为第一点;

2. 打开录取通知书,冒出来个纸折的二校门,花里胡哨。再看右边,通知书上的照片直接用了高中注册学籍拍的丑照,还是黑白打印的,不以人为本。整体色调紫色,有如面色发绀者,不够喜庆,此为第二点;

3. 再看附赠内容,信封内仅有一张华而不实银行卡,还要自己去中行激活;普通A4纸打印的校长寄语倒可一读,问题是这张纸的一边还被揉烂了…有一新生手册,奈何字数太多,导致鄙人懒得看,进一步证明贵校不以人为本,此为第三点;

4. 最后想一想没有的东西:校园卡之类证明学生身份的物件,贵校出品的纪念品,通通都没有,足可见贵校是来几天就走的学校,甚至不打算留个好点的第一印象…

不过入校后,清华给我印象相当好,比如清华开学后不封校(远超隔壁世一大),再比如昨天清华CUBA(电脑游戏比赛)夺冠,深刻让我感受到清华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什么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好是叫考上清华北大的“局中人”来回答,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有“亲身体验”的“有感而发”,而作为“局外人”是没有那份经历的,自然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那份感觉的。

作为一个“局外人”,如果真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身边”的一个例子,也试试从“局外人”的角度去寻找考上清华北大的体验。

十几年前,笔者初中母校的一位老师的儿子考上了清华。这个“儿子”的清华之路大概是这样的:中考时成绩名列地级市全市前三甲,当时被广东的华师附中招了去。之前首有市重点中学想以“免高中三年学费+高额奖学金”的优厚条件来挽留和争取,可都被他拒绝了。三年后,他一考“成名”,最关键的是考上了国内的顶尖大学——清华大学。

他考上清华那年,与许多类似的情况一样,他受到了生源地的当地市、县、镇、校(初中)等的多重重奖,那份荣耀就是传统中的“光宗耀祖”的感觉。因为这样,他的在镇初中任教的父母也“亲凭子贵”——被市某所知名私立学校“高薪诚聘”去做了老师,父亲后来还做了学校的领导。

聘请考上清华学生的父母来做老师,我不知道私立学校的出发点是什么?但是我认为,这肯定与他们培养了一个“考上清华”的学子有关。私立学校或许认为,在教育方面,他们肯定有某些过人之处,要不,为什么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初中教师家庭能够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儿子?

如果我的猜测没有问题的话,我认为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据我所知,母校的一些老师即是这对父母的同事反映,他们的儿子自小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人很聪明,读书很自觉,几乎不用大人操心。

同事的这些说法,其实并无夸大或缩小,而是一种事实。其中有我亲眼所见的一个事实可以佐证。

九十年代末,具体是1998和1999年,那两年我是出来工作了。周末的时候,我也会回初中母校找在分配在那里教书的同学玩,当然也找当初自己的老师聊天。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一种消遣,那就是“打麻将”。而这儿子考上清华的这对教师父母,就是其中的爱好者之二。他们一打起牌来,经常是把孩子落在一边,有时候甚至连饭都赖得做,随便叫儿子泡个方便面应付一下。

当时的孩子尚读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孩子似乎丝毫不受父母的影响,居然能够常常一个人在家里自觉学习,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睡觉,而成绩却一直都很优秀,并且一直延续到中考。在中考那年,凭着全市前三甲的成绩就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动响。至于高中三年的情况,除了听闻他考上清华和他父母摆升学宴并宴请全镇中学老师吃饭这些事情,其它的就没有什么了解了。

这就是我身边的因儿子考上清华而“亲凭子贵”的一个例子。其中故事,挺耐人寻味的!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这对教师父母的教学水平如何呢?行文之后,我也作个简要回答吧。

事实上,他们当时也是母校的教学骨干,长期担任初中毕业班教学。而母校初中的教学成绩,也常常名列全市(县级)前茅。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私立学校的兴起(97年起),家乡的初中也难免落入“私进公退”的境地,如今变得“泯然众校”矣!

到此,大家对男生给老师披红挂彩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男生给老师披红挂彩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