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古代没有水泥,很多设施怎么建设的比现在还牢固「客家第一祠坍塌背后的故事」

古代没有水泥,很多设施怎么建设的比现在还牢固「客家第一祠坍塌背后的故事」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客家第一祠坍塌背后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客家第一祠坍塌背后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古代没有水泥,很多设施怎么建设的比现在还牢固

水泥只是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真要是论起质量,比起使用寿命,未必比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使用的糯米石灰浆好!

山西天台庵,建于907年

山西天台庵,建于907年,细节图

1100多年的建筑,墙砖之间仍然纹丝合缝,现代的水泥能做到吗?

从原始氏族社会“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夯土,到秦汉时期广泛应用的石灰砂浆,古代的建材黏合技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

隋代 赵州桥

《天工开物》有载,“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蛎虫豪就是牡蛎,南方沿海人民用煅烧贝壳得到的“蜃灰”代替石灰,制造出来天然海洋水泥,使用效果也非常好。

最迟到公元六世纪,也就是南北朝后期,我国出现了一种叫做糯米石灰浆的建材,将熬好的糯米浆,混入石灰砂浆中,大大提升了石灰砂浆的黏合强度和使用寿命。

在我国古代,糯米石灰浆被用来建造很多大型建筑,如陵墓、宫殿、宝塔、城墙,都非常坚固。

比如,金代的源影寺塔,砖砌实心塔,就是用的糯米石灰浆为主要粘合剂。

金代源影寺塔

还有长城。

故宫用的比较高级,是在糯米砂浆里又加了蛋清,增加了黏度。

甚至于,在糯米砂浆中,再加入一些草药,达到驱虫避瘟的效果,比如,有一些客家围屋,粘合剂用的是糯米砂浆,围屋内墙的粉刷材料用的则是糯米砂浆加草药。能避蚊虫百年。

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豆腐渣工程,即由于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的不坚固、危险、容易毁坏的工程,说白了就是质量不达标的工程。时至今日,社会中仍然存在各种豆腐渣工程,引起老百姓们的不满。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来自600年前的坚固建筑,明明连水泥都没有,为何它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坚不可摧?别急,咱慢慢说。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由大约3.5亿块城砖构成,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原本由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墙组成,长度达到35.267千米,不过经过岁月和战争的摧残,如今完整保存的长度为25.1千米,但这些得以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不可摧。

那么为何600年前的城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就要从3个方面说起。

第1点:建造材料特殊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和考察,发现南京明城墙在建筑之初就考虑到了分段使用不同的材料,比如作为城基、勒脚的部分,就要采用坚硬的花岗岩和石灰岩条石,然后中间部分用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这种夯土加砖石包裹的实心结构,足以抗住炮火的攻击。

最关键的来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黏合剂",它的效果可不一般,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其中这个"三合土",就是糯米汁、羊桃藤汁等混合而成的"超级黏合剂",它的强度大、韧性好,堪比今天的混凝土。

第2点:科学排水系统

咱都知道,建筑最怕的就是风雨常年的侵蚀,南京明城墙的设计者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城墙自带"排水系统",城基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排水洞,墙体顶面也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底部设有水关和涵闸,完全不怕积水的影响。

第3点:责任到人

朱元璋下了那么大力气从全国调来最好的材料,请来那么多工匠,自然会有人想从中牟利,换成一些便宜货,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朝廷要求所有的负责人员在自己负责的砖上留下姓名,所以往往一块砖上会有烧砖窑匠、造砖人、验收人等等的姓名,密密麻麻,字体各有不同,一旦哪块砖出现问题,写了名字的人一个也别想跑,在这种制度下,绝对不会出现"豆腐渣工程"。

以上3点,就是明城墙能历经600年风风雨雨依旧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了,除了这些原因,南京的地基扎实,城墙设计者的巧夺天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写到这

古代没有水泥仍然可以建造墙壁、房屋等基础设施,但牢固程度绝对没有现在的设施坚固。

之所以感觉坚固,是因为我们看到某些古迹保存至今仍没有倒塌罢了,但是其早已属于危房危建了。

走的后世对其加以修复得以全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古代的建筑材料,尽管没有现在的发达,但我们还是要为古人的智慧点赞的。

这里我们不谈古代建筑学上的专业问题,单单针对主题聊聊建筑用料的事,我们且称它为“建筑粘合剂”吧。

我国发现最早的建筑粘合剂是白灰夯土,这种材料可以起到初级的加固作用,但多雨风雨、潮湿就会影响其凝固度。牢固程度一颗星。

后来古人用黄泥、水、秸草混合使用,这种粘合剂我们比较常见,即老百姓的草屋土墙多是用这种黄泥和草堆砌而成的。这种方法同样会随着风雨侵蚀而逐渐毁坏,牢固程度两颗星。

古代经济富足的人家会用白石灰砌墙垒屋,即把石灰和水浸泡一个月左右,待石灰泡发后即可使用。这种粘合剂直到解放后仍有使用。牢固程度三颗星。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国的超级发明专利:卯榫结构。

卯榫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故宫了。所谓卯榫结构即建筑不用粘合剂,不用一颗钉子,不用任何工具辅助加固。完全是构建房屋的每一块每一根木料相互衔接起来起到加固作用的。

卯榫结构是我国建筑文化的代表,至今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小到小马扎小板凳,大到世博会的中国馆,卯榫结构依然无处不在!

综上所述,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代没有水泥,他们照样能够建造处一座又一座的中华文明!

农村有哪些有特色的老建筑

在中国古代,有特色的建筑多数在农村,各地的民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原地区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更显示其特色。

比如我们安徽地区,皖南的徽派建筑,白墙灰瓦马头墙,古色古香,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但在江淮之间和淮北地区,房屋建设就没那么有特色了。

解放前,只有极少数大户人家建有两进或者三进的瓦房,多数是灰砖灰瓦。而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土墙草房。

这种房子多是短命的,经年日久,风吹日晒雨淋,就会倒塌。往往房子主人就会在老宅上重建。

在我们小的时候——1960年代,村子里到处都是那样的土墙草房。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有人家建房,就采用了红砖瓦房,基本上整个八九十年代,我们江淮之间多数都是砖、石墙,红、灰瓦的房子。

新世纪后,农民建房都升级为两层或者三层楼房了。

现在我的家乡,基本上都是家家楼房,过去八九十年代建的瓦房已经很少,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建起的土墙草房,一间也看不见了。许多村庄都没有了那种老建筑。

其他的农村老建筑,只有几座老石桥。就是有些村子里的祠堂,宗庙,也都在文化革命那阵子破四旧给破掉了。现在有的多是后来翻建的。

农村有哪些有特色的老建筑?我用一句诗来做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木雕的门楼石头墙,泥土院子青瓦房。

这句诗写出了农村老建筑的四个方面,即:门楼、院墙、院子和房顶。我比较喜欢过去的老房子,或许是因为不在老家居住多年,岁数大了有点怀旧,也或许心中那种乡愁的情怀始终挥散不去,总之,对于老建筑只要看见了,必然要做一番研究。

一是看门楼。

门楼包括大门。有特色的门楼一定是木头做的不像现在用铝合金、塑钢制品,木头做的门楼一定会有雕刻,其寓意非常深刻。过去大户人家的门楼都是又宽又高,其中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门楼的两个角要上翘冲天,寓意敬天;其次是门槛又稳又重,寓意敬地;最后是两扇门左右相同,寓意敬人,敬人还必须是男女同等。由此来看,具备了这三点的门楼才是有特色的门楼。

二是看院墙。

过去建造院墙是三样建筑材料,石头、青砖和泥胚,按过去的标准,用乱石垒院墙的一般是手艺人;用方石、块石或者是青砖垒院墙的是大户富裕人家;而用泥胚垒院墙的就是贫困人家。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家,用什么样的材料,这些都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石头或者青砖垒的院墙缝隙很小,工艺高超的石头缝看起来就是一条线,不像现在的院墙还需要打底灰。用泥胚建院墙的更是神奇,泥胚要先打成“大脊”,大脊用粘土和麦秆草制成,过去叫“拓大脊”,这样的院墙冬暖夏凉,而且历经风雨不会倒塌,堪称奇迹。

三是看院子。

老房子的老院子一定是泥土,富裕人家会铺一层青砖,铺院子的泥土选择起来很严格,既不能太黏,也不能太松,既要渗透水性强,又不能见水成为泥泽,同时,还要压实压平,人踩上去非常舒服,现在用水泥或者火烧板铺成的院子都没有那种接地气的感觉。

四是看房顶。

近些年,在农村出现了房顶的青瓦或者红瓦,最有特色的老建筑,房顶是没有压的,用的是扇草铺盖而成,扇草一种野生杂草,长的高约一米多,非常耐烂,风吹雨打都不怕,而且也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这是最有特色的房顶。后来有了青瓦,我们又叫“小瓦”,一页一页的小瓦弯成一个槽,在房顶一页压着一页,特别美观,当然也非常结实。

有特色的老建筑大体就是门楼、院墙、院子和房顶,而且要经历了几十、几百年的历史,经历的时间越长,越有特色,其表达的传统文化就越深厚。

我是天润土元帅,欢迎大家关注我,并对我的回答提出宝贵意见。

到此,大家对客家第一祠坍塌背后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客家第一祠坍塌背后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