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多地党政主官抓足球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多地党政主官抓足球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不知道题主说的统领到底是什么个级别?大军之主帅?还是一只部队的将领?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在古代,毕竟是冷兵器时代,通常情况下武艺是作为将领必备的技能之一。比如,我们熟悉的武举考试,就是为了给军队输送中高级军事指挥人才。而武举选拔所进行的考试项目包括举重、骑射、步射、马枪、十八般兵器等武艺项目。

举重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力量是成为将领的重要素质之一,古代武将为了增加战场存活概率,都是身着铠甲;为了增强攻击能力,拿的武器都是长柄重武器,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3斤。

这就要求,作为将领,必须是大力士。

骑射

骑马是成为将领的基本能力要求。如果一个将领不会骑马,成天像士兵一样步行赶路,成何其统?除了会骑马,还要求能够在马上射箭,对射中目标有具体要求;

步射

射箭是古代武将必备的一样技能。是进行远距离攻击的必备手段。就像现在,必须会开枪一样。

(下图孔夫子都是会射箭的)

马枪

古代骑兵冲锋时用的枪,古代一只骑兵方阵进行冲锋,作为将领必须身先士卒,在方队里压阵,否则,队形很容易散乱,失去战斗力。因此作为将领必须具备马枪的使用能力;

十八般兵器

古代通常用十八般兵器无一不精来形容武艺高强的人。所以,要成为一名武将,熟练地使用各种兵器也是必备的技能之一,一是为了增加杀敌本事,二也是为了避免在作战过程中不要误伤自己人或自己,这一点在混战时,特别重要。比如,现在人,如果没有使用刀的经验,与人打架时说不定未伤人先把自己割了。

上面是绝大多数的人要成为将领、统领,应该掌握的本领和能力。但也不排除一些特殊的人,本身并没有武艺,甚至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比如诸葛亮、陆逊、白衣战神陈庆之、民族英雄于谦等。他们的带兵之路不能用常理来解释,也并不适合绝大多数的人。

  • 陆逊:东吴四大家族之一,起点很高,不需要从底层一路拼杀上来;

  • 诸葛亮:奇才,前期主要是出谋划策,不需要他上阵杀敌,后期已经是丞相了,更不需要他上阵杀敌了;

  • 陈庆之:通过巴结太子王子,直接成为了一军之主帅;

  • 于谦:在统兵之前,已经是朝廷里的大臣了。受命于危难之间,统帅明军,已经不需要他上阵杀敌。

总之,一个士兵要想从底层成长成为一名将领、统领,武功是必要的,否则,根本没有进阶的机会。

所以古代也用赳赳武夫来形容将领。不懂武功怎么叫武夫呢?

统兵大将,并非一定需要盖世武功,以书生统兵取得大捷者,不在少数;但是,如果一点武功不会,连基本自卫能力都没有的,估计也是少数。

在宋朝以前,文武之分并不明显,很多人既能出将也能入相。以文官甚至是书生的人设统兵者,除了广为人知的诸葛武侯和陆逊以外,还有许多名人——

比如东汉时期的卢植,本来是大儒,结果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又比如晋朝名将杜预,据说连马都不会骑;

还比如大名鼎鼎的白袍将军陈庆之,连他老领导萧衍都在给他的嘉奖令中明言他“本非将种”,但人家仗打得就是好,不服不行。

但是,这些和仗打得好,有关系吗?

作为低级军官,第一线的带兵人,不会武功那是说不通的,毕竟如果一个百夫长如果不能带着手下兄弟冲在第一线,只会喊“兄弟们给我冲”,谁又会服你呢?

但是作为大兵团的指挥者,尤其是普通步兵的指挥官,武艺精不精,就两说了。古代的步兵作战基本都是要讲究阵型的,更注重每一位士兵的总体素养,个别猛士虽然能起到提振士气的作用,但是对战争总体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主官就算有盖世武功,也不能带队去冲锋。作为战争的核心,令旗和主帅就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别人家的斥候和游骑求之不得的夺旗战帅,你自己倒送上门了,哪有这样的蠢事?

当然,主帅武功盖世、还敢第一个冲的也不是没有——

比如一条盘龙棍打天下的赵匡胤,早年就是这么干的;

又比如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还敢带着骑兵打蒙古人……

但是总体而言,战争的指挥官,武功不是必需品。只要有足够的自卫能力,能在打败仗的时候不拖累部队、遭遇突袭时有一战之力,剩下的精力,还是拿去钻研战略战术更合适。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在古代,打仗时虽然没有飞机大炮,但也是有弓箭刀枪的。在战场上可没有开玩笑这回事,稍不留神就会身首异处的!所以,在古代不仅士兵要会武功,而且统帅将军也要是武功高手。否则,就连本方将士都不会服你,更不要说敌人怕你了,也就是说,古代大军的统领是一定要会武功的。为什么呢?

会武功是统领/将军的基本要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会踢足球的人可以当足球教练吗?答案是不能当。为什么?因为没踢过足球的人是不会知道怎么才能踢好球的,理论与实践是两回事。有人可能会说:“以前太阳神队教练周穗安,不是不会踢足球吗?”实际上周穗安会把一般人踢的找不着北,他只是没踢过职业足球而已。

在现代,不会开枪、不会武格斗的军事将领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符合军人的基本要求。同样的,在古代会武功也是将领的基本要求,不会首先是通不过考核的。《孙子兵法·计篇》云: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其中的“勇”字就包括了将领要具有能冲锋陷阵杀敌的要求。历史上还没有发现有不会武功的统帅。

为什么史书上不说统帅会武功?

在古代,统帅会武功是一个共识及基本要求,所以史书上不会特别指出来。不但是统帅,连古代的文人也是武术高手,如李白、杜甫、辛弃疾、苏东坡…等都是武术高手,所以在古代不会武功不但当不了将军,连文官也是当不了的。

古代的小孩练武与读书都是必须要学的。如汉邦、朱元璋手下有很多将领都是小时候的玩伙,他们都武功很好,我们可能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实际上他们就是从小就在一起习武的。

诸葛亮、陆逊会武功吗?

陆逊曾亲自率兵平定会稽的山贼大帅潘临,在荆州之战与夷陵之战中他都是亲自率兵冲锋的,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武功的人能够在这些战争中生还,唯一的解释是陆逊是会武功的,而且一般人还不是他的对手。

那么诸葛亮会武功吗?他当然是会武功的: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阵)图,咸得其要云。”“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从上面可看出,诸葛亮武功还不低。首先他能制作连弩,证明他能射击;他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可都是会武功的,特别是乐毅更是高手;另外诸葛亮还与张飞、赵云等冲锋陷阵,这都不是身体素质一般的人能做得到的。

《魏略》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都是高手,而诸葛亮能与他们要好,俗话说物以类聚,所以他的武功也不会低了。

那为什么《三国志》中为什么不直接说诸葛亮会武功呢?其实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没必要,因为在古代会武功是人人皆知的事。

总结

所以,古代大军的统领是一定要会武功。而诸葛亮、陆逊也是会武功的。

南北朝的陈庆之,史书记载身体很弱,不能骑马拉弓,本就是个陪皇上下棋的,但屡屡以少胜多。到了晚清,曾国藩李鸿章等等很多读书人带兵。这样的例子是有的,但是极少,古代生活水平低下,在军营里就更是如此,大多在恶劣的条件下作战,即便不考虑敌人的危险性,自己没有个强壮的身体也是不行的。

从中国历史来看,这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作为一军的统帅,对个人武力值并没有特殊要求。

从古到今,统帅军队都是一项脑力劳动

拿起武器一窝蜂无脑冲的打仗场景,只出现在演义或者影视剧中,在真正的历史上,指挥打仗是一项高级的脑力劳动。所谓“谋定而后动”,一军的统帅有以下主要责任:

约束队伍,落实纪律。战场上没有纪律的军队,绝对没有战斗力。要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的理想纪律状态,统帅必须奖惩分明、明察秋毫以及高明的统御水平,这与个人武力值没关联;

判断形势、做出正确决策。被称为历史上最会打仗帝王的李世民,曾经对自己为何屡次以少胜多做出了解释。他说,我之所以屡战屡胜,是因为我只要临阵观察片刻,就能发现对方的弱点所在,其后便抓住这一弱点猛攻,直至对方崩溃。要形成这种能力,显然与武力值也没关联;

统帅还要能挑选、培养、使用正确的武将。统帅是一支队伍的大脑,武将才是前线的骨干,优秀的统帅,麾下必定人才济济。而如何识人用人,为每一场具体战斗安排合适的将领,更是一项脑力劳动;

打顺风仗时头脑清醒,以免乐极生悲、骄兵必败;逆境时驾驭队伍避免崩溃,并鼓舞士气,寻机反击或撤退,这是脑力劳动;

协调后勤,组织各支队伍密切配合,当然也是脑力劳动。

不同的战争,对统帅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上述几点是基本的素养要求。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文弱书生能够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比如“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雪夜袭蔡州”的李愬,当然也有我们最为熟悉的诸葛亮等。

身先士卒类型的统帅也有,不过这样既有优势、也有弊端

一军统帅身先士卒,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中国冷兵器时代武力值巅峰的代表人物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他是绝对的统帅,但每次打仗也是时常冲在第一线,甚至修筑工事这种苦活脏活他也亲力亲为;

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皇帝冉闵,自身也是一位武将,他在战场上双持长柄武器,骑着战马所向披靡;

李世民更是冲在一线的代表,他旗下的精锐重骑兵“玄甲军”,就是以他自己为前锋;在战场上他最擅长的还有骑射,时常箭无虚发。

类似的统帅还有很多,不一一罗列,这种风格的优势很明显: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队伍的士气鼓励很大,所以这种类型统帅麾下的兵马普遍作战勇猛、不畏惧死亡。

到这种风格的统帅同样有弊端:冲在第一线,性命的风险随之升高,若统帅有个三长两短,队伍的处境将会很不妙。比如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他跟随堂哥打仗,学会了身先士卒的风格。他在作为行军总管讨伐刘黑闼的战斗中,自己带头冲锋却当场战死,后续大军整体崩溃,导致唐军大败。

结论

古时作为一军统帅,只要具备统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个人会不会武功、能不能上阵杀敌,其实并不重要。在后面运筹帷幄能够有助于自己保持清醒,冲在第一线则可以鼓舞士气,两种风格的统帅各有优势,至于选哪种,主要得看菜下饭,有啥用啥。

到此,大家对多地党政主官抓足球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多地党政主官抓足球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全部评论(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