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高山族的“丰收祭”反映了什么「篝火晚会被指像祭祀一样吗」

高山族的“丰收祭”反映了什么「篝火晚会被指像祭祀一样吗」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篝火晚会被指像祭祀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篝火晚会被指像祭祀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高山族的“丰收祭”反映了什么

你好!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的秋收季节,为期6——10天。由于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与种植的作物不尽相同,所以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及由此而决定的节期也不尽相同。

其共同特点是: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过节期间还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以拉手舞最为流行。舞时参加人数不限,少者三五人十几人,多至数十人或数百人,形式活泼多样,唱词有歌颂祖先赞美英雄的,有庆贺丰收、歌唱团结的,也有见景生情的即兴填词。台湾高山族同胞当丰收季节都会举行丰年祭,这首乐曲即描绘这样的风格场面。

乐曲开始时以弓拉弦的手法演奏古筝,营造出一种紧张神秘的气氛;随之低音弦乐奏出了类似宣叙调的旋律,像是祭师在宣布丰年祭即将开始;继而一个简单而有特色的舞蹈性旋律由笛子和柳琴奏出,其后又分别在弦乐、弹拨和全体乐队上演奏,气氛越来越热烈,高潮过后进入了慢板。慢板的旋律实际上是第一段旋律转到大调式上演奏,显得甜美动人。舞蹈的场面再次出现并发展至高潮,乐曲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结束。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丰收祭的特色

在农耕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民们早已有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最早农民丰收节的雏形。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是乡人聚会“把酒话桑麻”,谈年景、话收成、庆丰收宴饮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后,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传统道德思想,使乡民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之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明清时期形成了固定的礼仪程式,达到顶峰。

“乡饮”最早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贤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清代“乡饮酒礼”形成了一条特殊的定制,就是在当时各省所辖州县举行的以“敬老尊贤”、“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的“乡饮酒礼”。据《桐柏县志》记载:在此仪式中乡饮众宾皆有名额限制,以乡饮大宾为尊,名额一人;乡饮僎宾次之,名额一人;乡饮介宾又次之,名额数人;乡饮众宾更次之,名额多人。介宾,指古代指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之间的人;僎宾,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主人的人。

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以花莲台东一带与台中阿里山一带的丰年祭最为热闹。丰年祭大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错开时间举办。由于居住环境及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节期也不尽相同。

但是,都有共同点,就是在收割、尝新、入仓等收获的各个环节开始或结束时,都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台湾原住民过去又称九族,即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曹族)、赛夏族、达悟族(雅美族),后来区分出邵族,此外还有噶玛兰族、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原住民”的称呼和大陆的称呼“高山族”一样,是这些民族的统称。

到此,大家对篝火晚会被指像祭祀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篝火晚会被指像祭祀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