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诗」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诗」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问题: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前言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经常看到有人评价杜甫、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沉郁顿挫”。这4个字听上去玄之又玄,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创作诗词又如何做到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个词又出自哪里呢?

一、杜甫说自己的作品沉郁顿挫

没错,沉郁顿挫这个词来自于杜甫本人,他在《进雕赋表》里,第一次用了这个词:

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沈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杜甫说了我爷爷杜审言当年很牛(近体诗奠基者之一),至今被天下学士效仿。我杜甫从小就学习作诗,至今已有一千多篇了(似乎有点少?)。 像贾谊 、 司马相如这一类人今天能飞黄腾达,为什么我就这么惨呢? 如果我能得到像我爷爷那样的发展机会,我也能写出不亚于扬雄、枚皋的文章。

杜甫在这篇文章中自诩可以比肩于扬雄、枚皋,因为我也能

“沈(通: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诗」

二、杜甫沉郁顿挫和李白清丽洒落

杜甫发明了这个词以后,沉郁顿挫成了他的标签之一,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和杜甫的不同:

李太白才气高迈,故其诗多是乘兴而成,清丽痛快,洒落有余,而沉郁顿挫处却不足;杜子美工夫缜密,故其诗多是苦思锻炼而成,穷达悲欢,各尽其趣,庄重典雅,山野富丽,浓厚纤巧,随其所遇,各造其极。《永乐大典》卷之八百二十三

诗仙和诗圣的区别在哪里?李白才气高迈,诗歌清丽潇洒,但是不如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作诗总是一个乐天派的形象,即使是心里不开心,也不会让别人觉得他“沉郁”,例如这首《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王士祯在《精华录》中评价杜甫的诗:

律以杜甫之忠厚缠绵,沉郁顿挫,则有浮声切响之异矣。

我们看看杜甫的“沉郁”,例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的诗温柔敦厚(忠厚)、忠君爱国,而且感情真挚缠绵,阅读起来的确比李白“沉郁”。但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诗」

三、沉郁与顿挫

最早沉郁和顿挫是两个词,“沉郁”一词来自汉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

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良为勤矣。”

而“顿挫” 最早可能出自陆机《文赋》: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杜甫把两个词联合起来使用,造了一个新的词语:【沉郁顿挫】。而且在《进雕赋表》中,自比杨雄(字子云)、枚皋。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清代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解释了沉郁顿挫: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指的是意,顿挫指的是方法。听上去,还是让人云里雾里。

四、沉郁顿挫 弱德之美

叶嘉莹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把沉郁顿挫归属于“弱德之美” ,“弱”指人在外界强大压力下处于弱势,“德”是自己内心的坚守。叶先生说: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清朝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生活中的不得已造成了“弱德之美”,因为弱,所以沉郁,因为不放弃,则有顿挫转折,因而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特点。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

作者的感情是深沉郁积的,用顿挫转折的笔来表达,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中,只能曲折的透露一些....

周先生说沉郁指内容,是诗中包含的情感,顿挫是转折的手法。感情越激越,内容越丰厚,作品就越沉郁。

所以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这种深厚内容的情感用转折手法来接续就是:顿挫者,法也。

结束语

沉郁顿挫的风格背后,是诗人饱经风霜却不肯低头、不肯放弃的形象。清朝著名文学家陈廷焯说辛弃疾的《摸鱼儿》也沉郁顿挫,我们先看看这首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从陈廷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词意殊怨”即沉郁,“姿态飞动”即顿挫,因此说这首词“极沉郁顿挫之致。”

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老街味道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其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本来是杜甫评价枚乘,杨雄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

先说出处

“沉郁顿挫”一词,首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

“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进雕赋表》

之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又说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也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

一般而言,李杜诗歌的风格,严羽这两句话最中肯綮。

“沉郁顿挫”的内涵

关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内涵,则有诸多说法

  • 清代吴瞻泰《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就是认为“沉郁”一般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关;“顿挫”则和作品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技巧有关。
  •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这是说诗人忠实、厚道、深沉的人品性格在诗中的表现。

大体上来说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顿挫』则包含了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因素。

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的忧愤深广,在表达上波澜起伏的特点,多见于其悲剧题材的作品中。

沉郁顿挫的体现

  • 情感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作者先说自己抱负落空,仕途不顺,隐去又不成。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时,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又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愤懑之情似乎又要喷薄而出,但笔锋又一转,感情回旋,变成“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叹息。一句“幼子饿已卒”可谓父亲的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时,又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由个人的悲痛转而上升到对百姓黎明,对天下苍生的深沉忧思,可谓百转千回,又逐层上升,留下无穷韵味。

  • 语言

杜甫的自我解剖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语言确实声韵铿锵,抑扬缓急,顿挫有致。如《白帝》中“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江汉》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既炼字,又炼声。

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说的是文学作品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与当时时代因素有关。

  1. 首先,杜甫性格深沉,思想深邃,又有饱经忧患的坎坷遭遇,他壮志难酬,郁结于胸,发而为诗,形成深沉,深厚的风格。
  2. 其次,杜甫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艺术效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这样的创作态度体现在诗中,就是雄浑壮阔的境界和精细入微表现手法的统一。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大处着眼,总述战乱下的悲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小处落笔,细微处见一众黎明百姓的悲痛与无奈。这样通过身边琐事,眼前事物,进而到天下事,境界始壮阔,情怀更加博大,因而形成了杜诗深沉浑厚的特色。

到此,大家对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