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为何没能打下洪都「平江大面积断水断电事件」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平江大面积断水断电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平江大面积断水断电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为何没能打下洪都
元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亲率大军、号称六十万猛攻长江重镇洪都。洪都守军面对陈友谅车轮式的攻击,坚守了整整八十五天!为明太祖朱元璋赢得了充足的反应和准备时间。最终,“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一战定乾坤”、大败陈友谅,奠定了大明王朝开元建国的基础。提起“洪都保卫战”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朱文正。
朱文正何许人也?朱元璋的亲侄儿,他是朱元璋长兄朱重五的儿子,也是元末乱世之中老朱家除了朱元璋以外唯一活下来的男丁。在随母亲投奔朱元璋之后,朱文正就一直被朱元璋当作亲儿子一般抚养,亲自教导、指点并放手历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文正也逐步成长为了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将领,其军事素养甚至不亚于明王朝的另一开国元勋——岐阳武靖王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历经整整八十五天也未能攻下洪都的原因。个人认为,大致有这么几个:
朱元璋用人得当
我们首先看看洪都守将的培植,除主帅朱文正之外还有邓愈、赵德胜等,都是朱元璋麾下能征善战的武将元戎!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朱文正,这位爷仗着是朱元璋的亲侄儿,平日里吊儿郎当,跟手下的将领关系都不太好,手下人也觉得这位“少爷”是位纨绔子弟。
可是,战争的号角一响,朱文正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位爷索性对手下将领说:“我知道你们看不上小爷我,说实话,小爷我也瞧不上你们。但咱这都是恩怨是私怨,有什么都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咱可以死,洪都城不能丢!”不得不说,朱文正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高的。据史料记载,朱文正麾下的洪都守军数量本就不多,但是在朱文正的居中调度之下,安排完各门守军之后,朱文正手中居然还留下了两三千人的机动预备队。
在朱文正与邓愈等人的完美协同配合之下,陈友谅硬是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整整八十五天,洪都城内外尸体堆积如山,可洪都城却牢牢掌握在朱文正手中。一代枭雄陈友谅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撤围。与此同时,朱元璋二十万大军溯江而上,直逼洪都,不久之后“鄱阳湖之战”爆发,陈友谅折戟沉沙鄱阳湖……
洪都粮秣储备充足
自古以来破城的案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粮草不济,断粮、断水,不用敌军进攻,自己首先就乱了……在这方面,洪都具备天然优势。朱元璋很早便看到了洪都的战略意义,将其视为了将来与陈友谅对抗的前沿补给站,在洪都城内囤积了大量粮秣辎重。此举无形中帮了朱文正大忙,别说是朱文正手里那点儿人马,再多人来,洪都的存粮也足够他们吃的。酒足饭饱了,洪都守军自然有精力和陈友谅对抗!如果没有这一点,整整八十五天,不用陈友谅打,估计洪都守军自己就全部饿死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文正才更加要拼死守住洪都城,因为城内囤积了大量粮秣辎重,四叔朱元璋把“棺材本”都交给了朱文正,他如果临阵脱逃,等于是将四叔朱元璋推上了绝路。这或许也是朱文正能够坚守八十五天的原因所在,他没有退路!洪都一丢,陈友谅势必顺流东下,朱元璋的结局恐怕又是另外一种景象了,朱文正就算逃脱了又如何?朱元璋如果败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文正为四叔朱元璋拼命,其实就是为自己,不是吗?
亲侄坐镇、将士用命
洪都城之所以能坚守八十五天,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文正本身。对于将士而言,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儿,连他都坚守在洪都城中,谁还敢不用命?谁还敢轻言弃城?“老板的亲侄子陪着自己一起死,值了!”这或许也是洪都守军打得如此英勇顽强的一个原因。
同样因为朱文正,守城将领等于是处于了朱元璋的直接监视之下,如果弃城,根本找不出任何搪塞的理由,因为朱文正亲眼看着呢!他们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别无选择。朱文正不撤退,谁也不能、不敢撤退!
洪都城易守难攻
洪都即今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地势易守难攻,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很早便意识到了洪都的重要性,很早便对洪都城的城墙进行了加固。本就不适合大兵团展开,又易守难攻,陈友谅进攻洪都受挫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或许也是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友谅急于求成
陈友谅进攻洪都说白了并不是要洪都这个地方,而是为东下与朱元璋决战接触后顾之忧。因此,他等不起、也不能等。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反倒是让一线将领无所适从了。尤其是在进攻不顺利的情况下,一线将领的日子更加难过,哪里还有心思放在进攻上。最终,陈友谅不能再等下去了,只得放弃围城。而这一攻,整整耽误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时间,为朱元璋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期间,陈友谅的败局也因此注定了……试想,如果不是陈友谅迫于时间和朱元璋压力不得不放弃,又或者朱元璋远没有准备好,朱文正还能不能继续撑下去,恐怕就真的很难说了。
综上所述,陈友谅之所以亲率六十万大军也没能攻下洪都城,是多重因素联合造成的。或许上天在跟陈友谅开玩笑吧,轰轰烈烈东下与朱元璋决战,结果却让一个小小的洪都城给绊住了,最终落得个兵败鄱阳湖的惨淡结局……时也、命也!
洪都保卫战,是大明史上最牛保卫战,2万军队死守洪都85天,成功抵住陈友谅60万大军,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其中主要负责人也因此被称军事天才。他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也没能打下洪都,就是陈友谅不知道这个守城将领朱文正会突然开挂般的存在。这个朱文正何许人也?他出生于濠州钟离金,位于安徽凤阳。因其父是朱元璋之兄,有了超硬后台,朱文正便在吃喝嫖赌方面样样精通,别的将领驻守城池都战战兢兢,而他不是去嫖就是再去嫖的,路上一切军务事情概不处理,全部交由手下,自己只顾玩儿了妥妥的关系户。就是这样一个花花公子,他凭什么能用两万人抵住陈友谅60万大军?他好吃好嫖的背后到底还隐藏了多少谋勇?1363年洪都保卫战爆发前,朱元璋派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一个纨绔子弟镇守要地,弄得群臣纷纷不满,而朱文正进入洪都之后,不出人们意料,整天就是留恋于烟花柳巷,醉得不省人事,事情也不处理,气得洪都官员直摇头,这明摆着来了一大爷呀,要不是关系硬,估计群臣早就骂娘了。
在西边的陈友谅也得知镇守洪都的是一废柴,笑得更是合不拢嘴,一举决定拿下洪都。至正23年4月,1363年,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率领着60万大军攻打洪都府。此战陈友谅信心十足,在他看来,朱文正不过只是靠关系的花花公子而已,再说洪都府只有2万士兵,而他却有60万大军,鸡蛋碰石头,朱文正拿什么比,洪都必定拿下,这便是当时陈有谅心中所想。可是在攻打洪都之后,陈友谅失算了。当时陈友谅攻打洪都的消息传出,听闻带有60万大军,几乎所有将领直冒冷汗。甚至有的已经安排老婆孩子送走。然而就在此时,最高统帅朱文正却大变身,模样从一个只会逛妓院的纨绔子弟突变成一位久经杀场的大将军,言谈举止,眼神坚毅,让不少将领感到有希望。此时的朱元璋得知陈友谅大军即到洪都,虽然很慌,但也是按照了刘基提出的策略,尽快结束与张士诚的战斗,然后向西迎击陈友谅,在鄱阳湖与之决战。策略虽然是有了,但是还有一个大难题,朱元璋打完战斗,备战至少需要两个月,陈友谅可不等你,洪都方面只能采取死守。朱元璋下令洪都朱文正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救缓。
朱文正接到命令,立即迅速召集紧急会议。洪都是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门太多,分别是抚州、土部、公部、张江、乔部、新城、琉璃、站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朱文正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做出了个门吊配,其中邓玉的防守任务最为沉重。抚州门临近水路,而且地势开阔,最方便陈友谅进攻这里,势必把守无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安排好防守兵力后,两万人居然还能剩下2000人作为随时支援,也就是预备役机动部队,可见朱文正还是有两把刷子。各项事情安排完毕后,朱文正一声令下,城亡予亡,我等誓死保卫洪都城,随即各将领奔赴岗位进行死守。然而,此时的陈友谅却不知噩梦即将来临。4月24日,洪都战役开始,陈友谅向邓玉防守的抚州门发动进攻,可进攻半天迟迟不见效果,城墙上落下的木头、石块砸死敌军不计其数。接连数日,陈友谅依旧攻城失败。4月27日,陈友谅忍无可忍,下达死令,退后者,斩士兵们。左右为难,前后都是死,无奈只能向前冲,被激怒后的士兵就连城墙都砍了,一砍竟还砍出了效果,直接砍出了一个大窟窿。邓玉急忙下令找来木栏拦住洞口,虽然不能起到城墙一样的作用,但是却能够起到阻碍陈永亮士兵进城。陈永亮进攻无望,下令撤退,时间来到了六月份,在这段时间内,朱文正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睡觉的时候不敢脱盔甲,城内的将士已经接近了极限。朱文正派出张子明向朱元璋求救,再不来救洪都就要完蛋了。张子明找到朱元璋,得知需一个月后才能支援,张子明立马回去禀报,可就在途中意外被陈友谅的士兵抓获。陈友谅拉着张子明到洪都城下,希望他能够像城内士兵喊话,不会有援兵了,以此减弱城内士气。张子明表面答应,随即大声说援军很快就到,顿时洪都城内士气高涨,气得陈友谅一刀结果了张子明。陈友谅之后的进攻一次比一次弱,他知道一场生死的战役即将到来。7月19日,陈友谅撤退前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洪都之战正式结束。从4月24日开始,到7月19日结束,朱文正靠着自己的勇谋,硬是死守85天,确实技术含量极高。朱文正用实战证明,击败敌人,先让敌人不知道我方的厉害。
到此,大家对平江大面积断水断电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平江大面积断水断电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最新发布
-
两个人一天的生活费,怎么都要50元「给女儿的生活费」
2024-12-14 -
保姆纵火案楼上邻居怎么办「半夜放火骚扰邻居违法吗」
2024-12-11 -
小猫咪怎么用吹风机快速吹干「吹风机吹2小时救猫可以吗」
2024-12-11 -
祁天道2021年能回归快手直播吗「祁天道被拘账号封禁多久」
2024-12-10 -
如何看待中国相声第一人冯巩也老了,过60大寿四位爱徒仅白凯南到贺「冯巩60岁大寿」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