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长平之战秦国杀卒45万,为何邯郸之战却损兵20万大败而归「邯郸多名村民被杀害事件」

长平之战秦国杀卒45万,为何邯郸之战却损兵20万大败而归「邯郸多名村民被杀害事件」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邯郸多名村民被杀害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邯郸多名村民被杀害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长平之战秦国杀卒45万,为何邯郸之战却损兵20万大败而归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一年后的邯郸之战,秦国却遭遇惨败,原因就在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下几方面做分析:

一、邯郸之战正义性不足

长平之战,秦国痛击赵国,勉强算得上正义之战。

白起率领的秦军,攻打韩国,将韩国一分为二,上党和新郑分裂,后援跟不上,上党很快就能成为秦国的盘中餐。这时候,赵国插了一手,接受了上党地区,摘了秦军的桃子,秦军自然不愿意,双方开始调兵遣将,在三年的拉锯战、名将白起的率领下,斩敌45万。

秦国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采取强硬反击,算得上是正义之战。

邯郸保卫战就不同了。赵国失败后,白起率军攻击邯郸,赵国亡国在即,于是就答应割地赔偿,秦军撤出后,赵国食言,不打算献地了,秦王觉得自己被糊弄了,再次派大军围攻邯郸。

这就是流氓逻辑了,强抢不成,就准备动刀动枪了。

二、秦军的的士气不足

长平之战,秦国的士气被慢慢的激发出来了,从战场指挥员调配到君臣配合,都无懈可击。

邯郸保卫战就不同了。

先是秦王召回了白起,全军上下充分认识到了秦王的昏庸;

其次,秦军受阻后,白起拒绝出征,并预言此战必败。白起在军中是神一般的存在,偶像都认为打不赢,士兵哪还有精气神;

最后,秦王赐死白起,将士寒心。白起一辈子为国家殚精竭虑、大小几十战斩敌二百万,如此牛掰的人物,秦王都杀,其他将士的命运又会如何?心寒啊。

士气不足,自然打不赢。

三、魏国、楚国援救齐国

长平之战,诸侯畏惧秦赵,都在一边看笑话,希望来个两败俱伤。秦军斩杀40多万赵军后,诸侯认识到了秦军的可怕,倘若这一次将赵国灭了,那其他国家距离亡国还远吗?一些有识之士看清现状后,决定帮助赵国抗击虎狼之秦。

平原君赵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他的游说下,魏国信陵君带领10万大军抵达邯郸,楚国也出兵10万。

这样一来,赵国一方军队大约就有40万军队,秦军只有20万,数量悬殊过大,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四、赵国的反击情绪、策略不同

长平之战,是在边关作战,赵国上下面临的直接压力较小,奋勇杀敌的决心也就较弱。

秦军围攻邯郸,倘若邯郸失守,赵国就完了,赵人就要做亡国奴了。迫在眼前的压力,促使赵人团结一致,绝不投降——想想之前投降的赵军命运,就颤抖。

秦军的主将是王龁,邯郸的守将是廉颇。虽说王龁也非常厉害,但和廉颇比,还是差了不少。

综上所述,邯郸之战中,秦军正义性不足、士气不足,再加上魏楚救援、赵国反抗激烈,最终失败了。

这个问题在白起和秦昭襄王对话就能找到答案。

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事实正如白起所预料,秦军在赵国国都邯郸坚城下失败。

哀兵必胜,秦军在长平之战杀死和活埋赵军四十多万,公元前259年又进兵包围国都邯郸,打到家门口了,赵国人保家为国,同仇敌忾,奋起反抗的,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地势,邯郸城墙坚厚,易守难攻,这是赵国有利条件。

赵国在坚守邯郸同时,积极争取其它国家支援。楚国和魏国都派兵支援赵国。

公元前257年,魏国和楚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从邯郸城内杀出进攻秦军。三方联合大败秦军。

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间隔时间看似才几个月,但是形势却已大不相同。长平之战的惨烈已经令赵国乃至其余诸侯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与复杂。因此,邯郸之战的复杂性已经远非长平之战可比。

长平之战后,秦国错失灭赵良机

赵国于长平之战被坑杀40w军队,造成国内“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如此情况,秦王并未乘胜追击,以“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回绝。等到赵国走投无路,国内民众众志成城,国君交好诸国,互相结盟之时,再攻赵国,难度倍增。武安君白起就事论事,曰:

“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白起的劝谏并没有打消秦王灭赵的决心,反而心生怒意,使得白起最后“死而非其罪”邯郸之战,没有白起带领,在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怎能轻易取胜。

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被免相位也要窃符救赵

赵国国内人口凋零,兵力空虚,必须求得外援。而魏王本意出兵救赵,却被秦王警告,只敢作壁上观。《史记·魏公子列传》对此做了详细记载,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史记》称赞他为“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 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深知秦国的“虎狼之心”。先不说信陵君之姐为赵国平原君夫人,就本着魏、赵都曾为晋国之卿,领土相近,也必须出兵救赵,唇亡齿寒的道理再熟悉不过。

于是就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击杀魏将晋鄙,被免相位的典故。长平之战,人心动荡,这也是信陵君拼死救赵的原因,远非长平之战时可相比。

平原君幡然悔悟,鼓舞士气,积极联络诸侯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平原君的评价是:“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赵国长平之败始于平原君。但是平原君深刻意识到了赵国的危机,“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正是平原君的举措,使得赵国上下一体同心,从而获得敢死队士兵三千人,“秦军为之卻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此外,也是平原君说动楚、魏出兵援赵,否则赵国只是凭借三千敢死队是远不够击退秦国的。

平原君在危难之时能够散尽家财,笼络人心,使得士兵更加卖力,这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初是做不到的。

结语

长平之战,虽说秦国亦损失重大,但是如果能够听从白起建议,乘势追击,不给赵国凝聚志气,联络诸侯的机会,未必不能灭赵。而在赵国士气最高点之时,出兵攻赵,又有诸侯相助,于邯郸之战损失20w大败而归也并非不可能。

首先,中国古人记载打仗人数不能全信,尤其是动辄15万军队以上的,算上后勤的人数基本全国就空了。所以死伤人数不用太计较,知道败/大败/胜/大胜的程度就行。

其次,战国的战争和春秋不同,战国是要屠城的,以灭国为目的,你死我亡的针对性更强,尤其是都城战。

赵国的战力一直是令秦国头疼的,两国都善战。两战相距一年多

长平之战在前:赵国出了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国此仗的确损失惨重,秦国也不少,有一说是白起回奏说损失过半。

邯郸之战在后:

1.对赵国来说,如败相当于灭国了,再加上长平的投降造成的杀卒,这样的同仇敌忾不需要动员了。

2.赵国用城池换到齐国和楚国的帮助

3.秦攻赵守,加上赵国得到的帮助,兵力上赵国可敌

4.赵国名将廉颇和平原君配合得当,而秦国名将白起已被离间不受用

到此,大家对邯郸多名村民被杀害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邯郸多名村民被杀害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