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沧州现存的历史古迹还有哪些「张昭遗体」

沧州现存的历史古迹还有哪些「张昭遗体」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张昭墓找到了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4个问题张昭墓找到了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沧州现存的历史古迹还有哪些

沧州最著名的古迹就是沧州铁狮子了。它如今位于沧州市东南郊,其实那里是明代以前沧州的旧城所在,考古发掘还曾在那里发现过48吨已经连结在一起的铁钱。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普遍的观点是,它是用来镇防海啸的神兽。铁狮子原来位于开元寺内,现在开元寺不存,只剩下铁狮子艰难屹立。铁狮子是五代炼铁、铸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然后一千多年后,用什么文物保护方法防止铁狮子被锈蚀打败,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现在在沧州的狮城公园,政府安放了一尊比原来的铁狮子还大的新铁狮子,虽然它不具备原来铁狮子的年代价值,但是确实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可观赏性。

此外,沧州市境内还有“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献县单桥;号称“华北地区清真第一寺”的泊头清真寺;以及家喻户晓的纪晓岚的墓葬等名胜古迹,值得一看。

古代与虎灾和兵役有关的历史

武松打虎,堪称《水浒传》的封神事件。施耐庵写得扣人心弦,武松的神勇形象,栩栩如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此故事背后,也藏着古代中国一个奇怪的灾害——虎灾。

这也形成了国人与虎的复杂感情,爱恨交加。一方面爱之深:虎是中国最早的图腾之一,用来形容勇敢的将士,虎将、虎臣、虎士,调兵遣将的兵符用黄金刻成的老虎,乃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无所不在,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一方面恨之切,畏惧之余,虎成为恶的象征:为虎作伥、养虎为患、谈虎色变。虎灾的频发是时人的梦魇,自春秋战国起,即史不绝书。

1

春秋时期,虎灾便有发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见一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子路前去问询,妇人回答: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再问为何不搬走,妇人道:无暴政。孔子感慨万千,说出千古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泰山脚下,虽远离郡县,但也非荒山野林。昔者、又、今,并非是同一时间丧身。一家三口先后丧身虎口,足见虎患不小。

东汉王充在《论衡·遭虎》就提到,“虎时入邑,行于民间。”老虎经常跑到城市逛街,四处游走,想想都瘆得慌!

乃至三国时,因为虎的数量惊人,孙权的娱乐项目就是外出猎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马为虎所伤”。气得张昭对孙权吹胡子瞪眼。

2

虎灾事件的记载,唐宋时期相对较少。大体是该时期商贸流通剧增,经济高度发达。

但关于虎的记载不少。杜甫在《遣兴五首》就写过,他应该亲眼目睹虎之真身,写得活灵活现:被捕后雷鸣般的咆哮,脚爪的张舞,眼睛的闪烁。

晚唐时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老虎出现的频率更多。张籍《猛虎行》如此记载: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南山是在京都的附近,老虎大白天就绕林散步,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时不时到农家之中,猎取牛犊吃牛排。

宋代诗人陆游曾亲临前线,他武力高超,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杀虎的辉煌业绩。诸如“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画面感十足。

3

明清时期,虎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宋正海先生统计,从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全国发生虎患16起,东南地区仅为6起。而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近乎百倍。地域亦呈扩大事态,虎患从个别县市的个别现象,到几乎遍布东南,虎患州县197个,占比56%。

该地区死伤百人以上的虎患就有31次,其中伤亡百余人的12次,1000人以

安徽历史名将

安徽的历史名将: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 、谋略家 、东吴名将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 ,兴平二年(195年),助孙策渡江击刘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正式随孙策平定江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 ,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粉碎了曹操挟制江东的企图 。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为孙权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后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 ,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 。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英布,九江郡六县人,今安徽省六安市。早年坐罪,被带到骊山当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

陈胜、吴广起义后,投靠项梁。后受到汉朝游说,叛楚归汉,辅佐刘邦打败项羽。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刘铭传,安徽省合肥市。太平天国运动时,在“无锡之战”中,率淮军俘太平军两万余人,“中法战争”时,刘铭传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后任台湾首任巡抚,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如何评价五代十国的“不倒翁”宰相冯道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百年的分裂时代,夹在唐宋之间,历史存在感较低,名人更少,这其中,有着政坛不倒翁之称的冯道算是大大的名人了。

冯道,字可道,河北瀛州人。其生活主要经历几乎贯穿整个五代,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给十个帝王打过工,而且做的都是宰相级别的高官,这还不算他出使契丹被耶律德光留住当太傅,算上就是五个朝代十一君。 “但始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冯道是生存大师,这首他自己的偶作也充分说明了自己游刃有余于乱世的自信与得意。想想吧,五代被称为五季,差不多就是末世的意思,战乱频仍,宫廷喋血,子弑父臣弑君大臣内讧屡见不鲜,而他却能历仕几朝高官而不倒,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与他的为官处事方式风格有很大关系。



他写过一篇长乐老自叙,自称长乐老,把自己所做的高官都罗列出来,颇有得意之色。他还写过《荣枯鉴》又称小人经,写过《权经》,文字都不长,但内容绝对惊世骇俗,因为太过真实,受到主流的攻击,但有志于做官的兄弟可以读读,绝对会惊叹于其精辟与深刻,直指人心。

由于冯道气节上的不足,受到司马光、欧阳修等大神对其鄙薄不已,后世也有不少人对其气节有亏不以为然。其实我觉得倒也不必苛求当时的人们,在那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年代,皇帝换的像走马灯一样,要想从一而终也确实难点,那个年代不止冯道,历仕几个朝代的多了,以至于欧阳修想给纯忠臣立传都难寻其人。

总体来说,冯道不是恶人,只是情商高有点滑头罢了,个人财色都有操守,也能不害人,还为保护中华文化做出了一些贡献。当然,他能居高位几十年不倒,也是因为其很多时候不愿任事不做决策,甘于打酱油,因此矛盾不会集中于己身。但是因此他的事功也就乏善可陈了。

冯道小心翼翼的一辈子,但是老了以后反倒做了几件让人看不懂的“悬事”。郭威起兵,后汉的第二位皇帝已经被杀,按照以往套路,这时候应该是冯道带领百官劝进郭威称帝了,正如以前他多次所做的那样。但是这次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装糊涂,逼得郭威只好和他商量立刘家后人徐州的节度使刘赟为帝。这时候他做了更危险的事情,就是代表朝廷去徐州迎接刘赟回朝,而到了以后,郭威已经成为监国,下一步必然是要自立为帝了!刘赟自然感到被欺骗了,而冯道此时身处险境,刘赟手下想杀冯道起兵,好在被刘赟制止。 冯道对被称为五代第一英主的周世宗柴荣也不以为然,周世宗即位不久就要亲征北汉,冯道劝谏别去,周世宗以唐太宗亲征自比,他来了一句:不知道陛下能比唐太宗吗!周世宗又说我周军队像大山压卵退敌杀贼。冯道又冷笑说,不知陛下能做大山否!把柴荣气的肚儿圆,拂袖而去。这也太反常了,给人感觉换了一个人似的!如果他一直这样估计就不可能多年不倒了。哈哈😄

唐以后的五代延续五十三年,君十三,王朝更迭,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奶便是娘,是一个活脱脱的乱世。不管是皇帝也好,臣子也罢,今天看他起高楼宴宾客,明天就楼塌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就是有人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未倒下,他便是人称不倒翁的冯道,先后从事四姓十位皇帝。

怎么样来评价五代不倒翁,这在古代都各有观点。《新五代史》记载冯道死后,时人说他和孔子同寿,称之为喜。《旧五代史》更是称赞他有古人之风,深得大臣之体,可尽是好话,更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冯道为人清俭,滑稽多智,依违两可等等,至少也没批评他。

咱们再看看冯老头是怎么做到的,他是“中庸”思想活学活用的标兵。晋高祖时冯老头为首相,高祖问冯道军事谋略,冯回答征战出兵的大事皇帝您自已拿主意,我就一书生,只有遵守历代治理国家的规矩就行了,以前(后唐)明宗问我也是这么讲的。晋高祖临死向冯道托孤幼子石重睿,可老皇帝一死,权臣景延广主张立长不立幼,冯老头一言不发,继续做他的首相。

后来契丹灭晋,契丹主耶律德光指着他鼻子问,你是哪一种老东西,冯老头心定神闲回答我是无才无德,痴顽老子,(皮够厚的)守历代老成规,装傻耍痴,凡事不做实质性回答,来个依违两可,就是冯老头的中庸顺从之道。

他这样做,虽然不能成就什么业绩,但却以无失误可言,不担任何干系,上面喜欢他的柔顺听话认为他没野心,左右喜欢他的谦恭礼让,觉得他不会来动自已的蛋糕。

后唐闵帝冯道为相,李从珂反叛攻打闵帝,冯道见风使舵,率百官让同朝的卢寻起草劝进李从珂的文书,这是他看准时机转变态度,后来果然闵帝败亡,冯道拥戴有功拜为司空。后晋石敬瑭拜比自已小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又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了后世公认的卖国贼,石敬瑭让冯道出使契丹,冯老头毫不犹豫,立马承行,还讲陛下受契丹人恩,我受陛下恩,没什么问题。此后契丹灭后晋,他又叛晋投辽,由卖国贼的奴才晋升为卖国贼,受封太傅。

当然,笔者认为冯道终究不是善男信女,良善之辈,最后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北汉和辽合兵进攻后周,这时后周皇帝是五代最英明神武的周世宗柴荣。周世宗要像唐太宗那样亲征,向来不表明立场的冯道不知中了啥邪,白眼冷语讲不知道您是不是唐太宗呢,周世宗讲我一出兵就势如山压卵,冯老头也来劲,回答我没看见您像山啊。冯道敢这么讲,是他按老经验办事,认为柴荣年纪轻经刚刚即位就遇强敌,后周灭亡快了,他又打算迎立新君了。周世宗不愧是五代雄主,得胜回朝,发配冯老头为周太祖修墓去了,等墓造好了,一条丑恶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冯道为官几十年,天下纷纷,民如倒悬,他却怡然自得做官场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长乐老自叙》讲自已历经四朝以及在契丹人手下所得官爵为荣,认为自已孝于家,忠于国。自认为只是没能辅佐一位皇帝能统一天下,在他眼里根本没有善劣之分,也没有民族国家之分,只要能做官,特别是能做大官就是荣耀,一旦国家有难便另攀高枝一走了之。

按欧阳修的说法,这种人“可谓无廉耻者矣”

(一家之言,欢迎关注不吝赐教,谢谢。)

到此,大家对张昭墓找到了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张昭墓找到了的4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